美感教育

焦點課程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學生能夠理解,版面構成中,造型設計、文字資訊等架構層次的視覺美感
課程引導學生通過藝術作品觀察臺灣景觀,了解城市演進與文化,並以地方元素創作人孔蓋藝術,提升美感與校園認同。
由安妮新聞第10期中「基本情緒圖鑑」作為開端,並搭配文章與繪本《發光的樹》進行閱讀理解與創作。
青春主題曲
本課程從青春的心事帶入主題,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青春長什麼樣子?是否有困擾的、迷茫的心事,透過匿名投稿讓小組進行討論與分享,找到最有共鳴的議題,並選出一首可以符合心境的歌曲作為主題曲,各組為自己的青春主題曲規劃拍攝一首MV,在課程中段教師帶入畫面構成的概念與實際案例,並且讓學生做拍攝的實際演練,練習拍出各種不同的畫面構圖,從中學習感受到畫面所傳達出的意境氛圍。
臺東染(藍)
本課程設計製作 臺東染(藍)敲拓染布料,構造應用將結合藝術生活美感與具有實用機能的手工藝環保布料材質,可以運用部落、校園環境內不同的材料的質感,樹葉、植物、花草等來製作立體構造的敲拓染布料。
留白的省思-環境永續
介紹海洋及生態環境所面臨的危機、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分組討論腦力激盪,用心智圖方式寫出來或繪出人類對地球的侵害。運用減法設計,將不該在自然生態環境中出現的漁網、河流中垃圾、海洋中的塑膠袋…等挖空留白,省思照片中的人工汙染,反思共創永續經濟、永續生產、消費的生活方式。
有框就行
班級教室中的桌子特別小。不僅桌面小,抽屜的置物空間甚至只能擺放一疊課本。大多數的教室室內都是亂糟糟的。在113-2的課程中,從發現需求開始,擬定工作計畫,進而將個人的木框架完工成形。經歷一個月的使用過後,再請同學分享使用心得並提擬改善計畫,引導學生應用歷程中的探究與解決能力。
如果只有土
課程主軸希望能透過自然環境的發想,悉知對環境的關注態度,並從中延伸傳統工藝技法深入了解在地之特色,表現出自我家鄉的樣貌,以家鄉色彩的土壤成為手帕染色的主要色彩,帶出環境是成就我們自身色彩的源頭,以達對自我身分上的認識與認同。
我的新影圍裙
透過實地漫遊,找尋感興趣的角落停下,我們不帶走一花一葉,只觀察光影變化,描下那片喜歡的影子,再進行觀察,似有機,似無形,像一片片心中的影子,影子是深色的,但透過布料就能轉換另一番面貌。
接著運用拼貼及縫紉技巧,與綜合課程合作,完成專屬自己的一件<新影圍裙>。
野菜顏究室
課程由阿美族的『野菜文化』作為起點,從野菜的觀察著手,帶入色彩、質感的美學概念,製作出屬於野菜的色票。
透過野菜拓印,將圖樣經過電腦編排產出為野菜餐墊,引導學生認識野菜的特色和野菜文化中族人如何看待自然資源、珍惜在地文化,了解文化與智慧傳承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