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安妮新聞《六種野外可食的植物》為切入點,帶領學生認識校園裡的野草與平板使用app(Seek),結合營養午餐的藥膳湯更認識到藥草,並分組完成校園野草的報告,最後以「我要活下去—魔法試煉」闖關遊戲為此課程進行總結性評量,使學生感受到掌握知識與技能就如同擁有魔法,進而建立自信與成就感。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運用安妮新聞編排之色塊、心理遊戲、故事內容,讓學生詢問自己,遇到兩難時該如何相處?如何在兩個好朋友間取的平衡?
運用安妮新聞的文章引導學生討論美的案例九宮格,以及美麗與胖瘦相關的台語詞彙,依高、中年級選取難易度合適的台語字詞。
相互分享看見不同哲學家的觀點,書寫整理觀點後,再思考自己與哪一個觀點最接近,及背後原因是什麼,進而思考對於好朋友的定義及自己與他人互動間在意的事情
請孩子們閱讀繪本,與繪本對話,回看自己交友的歷程,將象徵每個人的樹,再次排列組合,表達與人相處的期許
透過報紙介紹及補充影片,引起學生對環境污染有具體概念,了解環境保護相關議題是與生活相密切。
透過冬季特刊內威尼斯嘉年華會的文章,了解義大利面具節的起源、不同面具的樣式與功能、製作面具的流程、及其節慶活動的信仰或是價值觀等,最後透過藝術家的指導設計面具並製作面具
藉由閱讀安妮新聞的夢想公寓,連結生活情境,反思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是什麼。
老師讓學生閱讀夏日清單,聽一聽、畫一畫,繪出自己夏日最想做的事。
透過閱讀安妮新聞文章,讓學生了解每個人都擁有不一樣的特質與長處,認同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
結合安妮新聞與校園巡迴展[遇見大未來]讓學生依據自己的觀點創作出自己對環境保護的圖像。
透過安妮新聞讓學生透過彼此分享,發現自己跟同學的特點,挖掘出自己真正的特質並且將其用繪畫的方式表現出來。
閱讀後運用地圖座標來繪製地標創作以及安妮新聞線上創作來設計自己的房間
閱讀文本以及觀看世上有名的地下城,依照自己的需求繪製自己的地下城堡
帶領學生深入探討周哈里窗,用活動圈選出自己及別人的特點,了解已知與未知的自己
學生閱讀安妮新聞,了解社區規劃與空間活化案例,並在實地觀察後用 AI 繪圖,產出自己設計的理想城市。
用安妮新聞的安妮小劇場來讓學生認識自己以及找出朋友的人格特質
以「冰山寓意」代表個人的外顯行為與內在感受,將自己在學習生活中的心情與感想畫在圖畫紙上
以「尋找友誼島」為主題,讓學生反思自己在交朋友時遇到的困難,引導學生探討友誼的重要性
引導學生探索校園聲音,從聆聽、分析到錄製,最終製作出結合擬音與QR-code的校園聲音地圖,培養觀察力與團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