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生為中心,結合藝術創作、文化欣賞及跨領域的實踐活動,並讓學生動手實作。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以《安妮新聞》為媒介,結合閱讀與情緒,帶領學生在讀報過程中覺察情緒與表達。
課程設計從校園角落出發,帶領孩子們以夏季特刊篇章清單中的「五感體驗」開始。
讓學生閱讀文字認識「視錯覺」的概念,再透過刊物中的圖片進行說明並分享感受。
以「創意思考與問題解決」為主,閱讀關於吸管的專欄,透過分析理解其發展歷程。
課程設計讓學生以分組方式了解防災基本知識以及應急避難演練,增強防災意識。
以報紙與雜誌作為「拼貼藝術」的創作素材,透過剪裁、黏貼等,重新組構。
透過各種觀察角度,認識那些肉眼看不見但影響力卻很重要的生物型態及構造。
透過第五期〈如何成為創意工作者〉作為引導素材,並結合「九宮格提問策略」。
讀安妮新聞,透過冰山工具的自我探討,調整思考和正向觀點,支持與接納自我。
以傳播與溝通主題,讓學生接收新的資訊時能夠提出疑問,並查證以打擊假新聞。
翻閱整份報紙,以鼓勵的態度激起孩子們先閱讀及表達對於報紙主題短文的認知。
透過閱讀報紙文章,進而認識自己覺察自己,引導學生設計屬於自己的浮雕構圖。
以選擇為題,帶領學生掌握選擇的關鍵,告別猶豫與焦慮,讓每個決定都更有自信。
以「登出白盒子來一場藝術版城市實境遊戲」篇章讓學生做校園實驗性的藝術表現。
透過報紙閱讀,讓學生覺察日常語言選擇對情緒與人際的影響,建立自我對話模式。
透過閱讀安妮新聞,探索自己未來的職涯規劃與努力方向,並增加對美感經驗及省思
以《安妮日報》為教材,引導學生認識色彩在建築與空間設計中的功能性與情感性。
探索藝術暖身運動與現成物創作發想,反思校園空間各種感官的可能性及呈現方式。
介紹色彩在生活中的運用,從具體的色彩標示延伸到生活空間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