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繪製心靈情感地圖的樂趣,讓地圖變成發現自我、創造藝術、述說故事、記錄夢想與回憶的工具。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從校園環境中取得創作材料,透過「觀察、採集、分類、命名」之博物學方法及校園實地踏查之戶外教育導入藝術生活課程。
課程設計旨在透過藝術引導學生,創作出反映自我與當下生活的作品。
以攝影家的創作歷程學習,切入問題意識之產生。鼓勵學生透過攝影來探討校園生活議題,讓學生們對於自己的生活周遭有更深刻的認識與了解,聚焦在建築與人們的關係,訓練學生以攝影方式書寫觀察與認識,表現在地風情。
接觸土,可以治癒人心,期待學生能夠在陶藝創作的過程中暫時從高三課業的高壓中逃逸出來,讓柔軟濕潤的土療癒此時此刻的我們,讓我們的身心平靜且安穩,讓土全然的接受我們的樣子,讓土記得此時此刻我們的狀態,讓土成為成為我們重要回憶的鑰匙
本課程旨在引導學生運用廢棄物進行創意拼貼組合,製作出帶有環保意識代表自己的作品圖案。
以氣味漫步、專場講座、氣味走讀小卡三大主題構成,希冀學生思考自己生長的土地
課程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透過觀看、察覺之過程,引發學生對生活中在地特色材料、廢棄回收材質之再生美感與組構知能學習,並完成戶外環保裝置藝術作品之設計。
本課程從青春的心事帶入主題,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青春長什麼樣子?是否有困擾的、迷茫的心事,透過匿名投稿讓小組進行討論與分享,找到最有共鳴的議題,並選出一首可以符合心境的歌曲作為主題曲,各組為自己的青春主題曲規劃拍攝一首MV,在課程中段教師帶入畫面構成的概念與實際案例,並且讓學生做拍攝的實際演練,練習拍出各種不同的畫面構圖,從中學習感受到畫面所傳達出的意境氛圍。
本課程設計製作 臺東染(藍)敲拓染布料,構造應用將結合藝術生活美感與具有實用機能的手工藝環保布料材質,可以運用部落、校園環境內不同的材料的質感,樹葉、植物、花草等來製作立體構造的敲拓染布料。
課程由阿美族的『野菜文化』作為起點,從野菜的觀察著手,帶入色彩、質感的美學概念,製作出屬於野菜的色票。
透過野菜拓印,將圖樣經過電腦編排產出為野菜餐墊,引導學生認識野菜的特色和野菜文化中族人如何看待自然資源、珍惜在地文化,了解文化與智慧傳承的重要性。
透過野菜拓印,將圖樣經過電腦編排產出為野菜餐墊,引導學生認識野菜的特色和野菜文化中族人如何看待自然資源、珍惜在地文化,了解文化與智慧傳承的重要性。
搭配美感實驗課程的「構成」KIT練習版面的層次編排,以校內的園遊會文宣設計進行完整的版面設計。
引導學生探索情感空間,設計出黑白無字立體繪本,透過三個微小物件構築一個反映內心平靜與安全感的空間。
帶領學生探索餐桌擺盤設計中的美感、色彩與構成藝術,將日常的用餐經驗轉化為創意實踐。
透過了解道路設計的基本要素,強調安全在公共空間設計中的關鍵性,將設計圖進行3D實體模型實作。
了解視覺傳達要素,並透過草圖繪製,嘗試將文字與圖像進行排版練習。
觀察生活周遭的磚造物,初步了解磚砌技術與構成與結構,以隔熱墊、盆栽為成品設計,達成綠化環境的目標。
透過織品工藝和魚網編織的學習,探索生活中線與線、物與物之間的連結。
以色彩為主題,透過觀察動植物的色彩特徵,結合美術與生物學,幫助學生理解色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課程以「貝塚、解剖、花卉、海洋歷史」為主軸,以拼貼藝術探索高雄海洋歷史與自然生態的交織與象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