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我們與海的距離-設計袋著走》課程結合Google Earth「、綠循環設計」、廢棄材料循環應用、結構美感設計。課程透過美感設計將環保理念具體化,將廢棄材料再利用與結構美感相結合,帶學生理解海洋環境保護的刻不容緩,商品具有美感與使用價值,更能透過永續循環的材質或設計理念一起為海洋保護盡一份心力。
1.Google Earth:Google Earth 在幫助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全球海洋生態系統,展示海洋污染的範圍以及人類活動對海洋的影響,增強學生對海洋環保議題的感知。
2.綠循環設計:是一種設計方法,目的是減少對環境的影響,鼓勵資源的永續。希望學生的設計時應該考慮到產品的全生命週期,從材料的選擇到生產、使用和最終的處置,確保資源的永續循環,減少浪費。
3.廢棄材料循環應用:課程運用可回收的材料,將材料轉化為具有美學和功能性的設計品。
4.結構美感:透過結構美感展現功能與設計,擁有獨特的視覺吸引力與功能性。
美感預期成果
- 環保意識的提升:通過設計和製作環保袋,學生能更加深入理解廢棄物再利用的價值,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環保行為。
- 設計與創新能力提升:學生將通過實踐過程學習如何將創意轉化為實際作品,並解決設計中的結構與功能挑戰,提升綜合設計能力。
- 美感與功能的結合:最終的作品將體現簡約美感與實用性,透過設計傳遞環保理念,這不僅僅是一個袋子或包裝,更是一個倡導綠色生活方式的媒介。
- 這個課程鼓勵學生在設計中實踐美感與環保的結合,通過設計袋著走的環保袋/包裝具體製作,實現環保、創意和美學的相互融合。
教師課後省思
- 教學觀察
1.學生回應風格偏向被動、習慣明確指令
本屆學生在課程初期表現出高度依賴教師的行動指引,面對自由探索型的活動容易顯得迷惘、不知從何開始,對「開放創作」感到不安。這促使教師在設計過程中調整節奏,以一步一任務的方式逐層引導,並將 抽象的設計理念轉化為具體操作任務。
2.多重承重任務促進學生「功能性思考」的深化
透過四種不同的承重條件(如:1杯飲料/2本書/4顆水果/6瓶寶特瓶飲料)進行測試,讓學生更具體感受到設計不只是外形構圖,而與結構力學、穩定性、支撐點等有關。學生會主動回頭修改提袋寬度、底部折法與接縫方式,開始產生「結構與功能互為表裡」的初步理解。
3.相同材料產生多樣形體,激發創造力與比較思考
原本偏向單一思維的學生,在看到同儕使用相同的紙材、麻繩、打包帶卻做出不同結構時,開始展現出比較與模仿的動機。這種「在限制中激發變化」的策略成功提升學生參與感與對材料潛力的敏感度。
4.結構美感被具體操作「看見」而非抽象說明「聽懂」
學生在製作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意外成果(如不穩定形態、自行支撐的創意構造等),反而成為教學中的最佳教材。教師能即時帶入「結構就是美」、「機能導引形式」等設計觀念,讓學生用作品理解概念,而非用語言記憶理論。 - 教學反思
1.設計教學需回應學生學習風格的差異性
過往以開放創作為主的設計教學,對自主性高的學生確實能激發潛力,但對於喜歡清楚結構與步驟的學生而言,則可能產生學習焦慮。透過「階段式任務設計」與「明確產出指標」的轉換,有助於建立學生的安全感與參與度,亦保留創造空間。
2.環保設計教育不只是理念灌輸,而是透過做中學建立「設計判斷」
藉由實作與測試,學生開始理解什麼材料適合什麼結構,什麼設計容易失敗,什麼結構可以承重又兼具美感。這樣的經驗比單純講解循環設計或永續理念更具深刻且長遠的影響。
3.將設計原理「具象化」,更容易讓學生內化
「形隨機能而生」原本是一句專業設計術語,但透過承重任務的變化測試,學生用雙手和眼睛經歷了這句話的內涵,是一次有感的設計學習。這也說明設計教育中,原理的實踐遠比講述來得更具教育力。
4.未來可強化學生「材料反思紀錄」與「製作紀錄」能力
本次課程中觀察到學生多數缺乏對材料變化的紀錄與回顧習慣,建議未來加入**「材料筆記」或「創作日誌」的任務格式**,讓學生不只動手,也能練習反思與表達設計過程,強化設計素養與學習歷程檔案建構。
-
01地球有70%的海洋、認識新工具google earth
認識google earth,運用google earth
評量#學習單I -
02分組討論進行創作 透由小組同學拍攝海岸線的美麗與醜陋,進行google earth創作
運用google earth與拍照,串聯台灣海岸線的美麗與醜陋
1. 引起動機:和孩子一起討論親海的經驗
2. 帶領孩子觀察海洋環境,透由攝影觀察海洋環境,記錄海洋環境的美麗與醜陋、喚醒孩子對於海洋的環境意識與守護海洋的心。
評量#google earth創作 -
03美感實踐家~ 認識綠循環設計
1.什麼是循環設計? (概念與定義)
2.為什麼要運用循環設計進行設計思考與設計發想?
評量#學習單II
認識循環設計中的重要概念材料的生命週期:以表格讓孩子嘗試材料的探索與測試、對照。
*長週期(塑膠)與短週期的對應與思考 -
04美感實踐家~ 環境永續-環保,當下的設計課題
當廢棄物越來越多我們能為環境做點什麼? 身為設計師的你是否有機會為環境盡到一份心力?
認識設計原理:美感原理中的設計減法、簡約原則、循環設計中撿(廢棄物再利用)的原則
評量#學習單II -
05美感實踐家~ 設計袋著走 我的個性環保袋/包設計與製作
認識結構美感
結構美感是設計中的結構不僅實現功能需求,還展現出一種內在的美學價值。強調結構本身的形式、比例、線條及材料如何和諧地組合在一起,使整體設計不僅穩定且具備視覺吸引力。
結構美感的核心要素:
1. 形式與功能的平衡
2. 簡約與效率
3. 自然靈感
4. 材料與結構的統一
5. 視覺與空間感的塑造 -
06美感實踐家~ 設計袋著走 環保袋/包裝設計與製作
設計與發想
1.環保材料的選擇:要選擇可回收或再利用的材料,如廢棄的打包帶、塑膠袋、寶特瓶等。這些材料本身帶有故事性,可以讓設計更具深度,同時減少對新資源的依賴。不限制材料從生活去尋找材料週期表格中尋找短周期進行設計創作(限制三樣短周期材料)
(材料案例:廢棄的打包帶、塑膠袋、寶特瓶)
材料設計引導
A.打包帶較硬不容易摺,可運用切割線使其容易凹折
B.塑膠袋運用剪刀剪成線形材料使用打破塑膠袋原型
C.寶特瓶打破原型切割及條狀進行美感構造設計重組
2.結構與功能性:環保袋的結構設計需要兼顧實用性,確保包袋的耐用性和承重能力。可以在結構上運用簡約原則,避免過於複雜的設計,強調減法設計中的功能性和美感。(承重任務:3瓶600cc寶特瓶飲料)
3.靈感來自海洋:將海洋中的元素(如波浪、海洋生物的形態、海岸線等)融入設計,既可以在視覺上強化與海洋的聯繫,也可以讓消費者感受到產品背後的環保理念。(海廢任務:試著到海邊撿回一樣海廢設計融入作品中)
4.簡約美感:強調「少即是多」的設計理念,在包袋的外形設計上追求簡單、優雅的線條,並通過選擇材質的自然質感,呈現簡約而耐看的設計。
5.色彩與紋理的使用:回收材料本身可能具有獨特的色彩與質地,透過天然的紋理和顏色來展現產品的個性。 -
07美感實踐家~ 設計袋著走 環保袋/包裝設計與製作
設計與製作
1.靈感收集與草圖:首先,學生通過研究海洋環境和當代環保問題,來汲取靈感並繪製設計草圖,展示包袋的基本形狀、結構、功能性需求及美感表現。
2.材料收集與分類:根據設計草圖的需求,收集各種廢棄物或可回收材料,並進行分類。考慮到材料的質地、顏色、耐用性等特徵來進行搭配,確保最終作品既美觀又實用。
3.製作過程:學生開始實際操作,從裁剪到縫製,再到組裝完成整個環保袋/包的製作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結構設計至關重要,既要保持袋子的實用性,也要符合設計美感。
4. 測試與改良:完成袋子後,進行功能性測試,如承重能力、拉鏈/扣件的耐用性等。根據測試結果,對設計進行改良,確保環保袋/包的實用性。 -
08美感實踐家~ 設計袋著走 環保袋/包裝設計與製作
我們與海的距離-設計袋著走策展與發表
透過教室內策展與發表讓同學彼此分享交流與相互學習。
評量#同學互評與心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