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學生探索情感空間,設計出黑白無字立體繪本,透過三個微小物件構築一個反映內心平靜與安全感的空間。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觀察生活周遭的磚造物,初步了解磚砌技術與構成與結構,以隔熱墊、盆栽為成品設計,達成綠化環境的目標。
針對學校設置三個不同地點的落葉區,了解落葉區的特性與環境保護的關係,包含柵欄設置、使用材料進行分析與討論。
藉由嘉義木都建築了解故鄉的文化脈絡,學習與自身環境結合,關注自己的城市與建築。
結合在地信仰虎爺與石虎保育,從生活信仰到生態保育,利用信仰的色彩意涵完成立體雕塑。
本課程由孩子貼近的生活中的自然環境來取材 ,以自然生態中的花、草、葉為觀察擬態的對象,再進一歩探索日常生活接觸到的容器包裝使用
透過活動設計讓學生觀察校園植物,思考燈具可能的使用場合,觀察燈具的聚光與透光效果。
本課程以生活提袋設計為主,結合學校特殊專業學科(漁業科)跨領域合作展現學校特色。
從探索海洋生物的結構之美開始,啟發學生對自然界生物構造的欣賞。
課程探討自然編織之美,結合文化、幾何與永續,培養觀察與創作能力。
透過黃土水創作探索雕塑語言,結合Sculptura與油土體驗,培養學生美感與生命關懷。
透過建築案例欣賞與實地觀察,探索生活中的問題,並以建築空間回應需求。
將漳和羽球館內廢棄物回收,經過設計再利用,成為實用的媒材,將這份回憶與記憶,以光影故事影像概念來設計
本課程讓學生先觀察生活中的椅子並加以計算與分析。再用觀察的結果與目前台灣面臨的高齡社會所發現的問題加以比對,也藉由模擬高齡的體驗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並試著設計出能解決未來高齡社會所需要面對問題的椅子
以最少紙材設計出燈泡的包裝,兼顧保護性與美感,同時思考環保與實用之間的平衡。
設計「孩童專屬椅」,從需求分析、草圖設計到模型製作,並進行測試與展示。
以IQ燈的應用組件構造組裝,學會對稱、比例、重複、對比等原則。
課程以Tensegrity張拉整體結構為核心,透過實驗、創作與團隊合作,讓學生親身體驗靜力學原理與設計應用。
讓學生理解生命之花的幾何結構和美學意義,製作平面、立體等多邊形幾何作品。
課程為藝術設計代言行的神獸塑造象設計活動,從學生孰悉的寶可夢神獸作為引起動機,初步讓每個人有基本的造型體驗;再逐步進入探索不同的設計元素與東西方古文明、與藝術家創作的相關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