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艾」美綠生活

核心概念
  • 發現材料結構的相互關聯性。
  • 認識造型三要素的空間構成。
  • 創新綠工藝在生活上的應用。
美感知能
  • 探索食器的結構與承重力。
  • 認識構成的主從關係概念。
  • 了解移印染布的生活應用。

課程概述

本計畫希望學生能將美感教育落實在生活中,在美的基礎上改變觀看事情的角度與態度,深入探索校園的植物應用,尋找更多的可能性,並與食農教育結合,實踐從產地到餐桌的減碳行動,期許達到淨零綠生活的目標。本次計畫以學校開心農場中種植的「艾草」為主題,讓學生了解它的食用、染色用等多元價值。本期以「構成」構面結合進階植物染,探討花葉移印染(Eco Print)的特色及其應用。它是一種將植物與纖維透過加壓、高溫的天然染色方式,能培養學生圖像構成的概念,除了認識校園植物的造型與色彩變化,還能發現每種植物呈現的效果各不相同。
九年級上學期學生已到集集添興窯親手製作集集燒茶碗,本次完成的移印布最後會加工做成柿子造型的「茶碗收納包」與上學期「香蕉絲杯墊」一起當作畢業禮物。以往校園植物染後的植物殘渣作為綠肥,但艾草具有食用價值,因此將艾草葉續用加工製成健康食品。為了培養學生「零剩食」的惜食觀念,落實從產地到餐桌的永續美感新生活,讓學生親手採收開心農場種植的蔬菜與採購在地小農的NG蔬菜,做成學生喜愛的蔬菜天婦羅,從造型與口感上改變學生對蔬菜的不良印象,進而願意多食用蔬菜,透過實作了解自然資源的永續管理及應用。

美感預期成果

筆者自學生七年級開始上美感課程(現為設計教育課程),採螺旋式加深加廣的美感體驗與實作,逐漸融合家政與食農教育,讓學生從做中學,探討不同構面對美的應用,培養觀察力與創造力,了解在地文化特色與產業創新。本期著重健康的美感餐桌五感體驗,從改變視覺與味覺的刻板印象,建立健康飲食概念;以環保綠工藝出發,成套的設計概念作為畢業賀禮,期待學生能了解淨零綠生活的重要性,並落實在未來的美感生活中。

教師課後省思

本次課程建立在美感教育、里山教育的基礎之上融入食農教育,讓美感慨念實際應用在生活的不同層面,並且與在地文化特色緊密結合,因此在實施過程中適時調整並滾動式修正計畫內容,相較於前幾期的美感計畫,本期的計畫內容活動關連性高且與社區有更多的互動,是筆者多年擔任美感種子教師以來最滿意的課程設計!

 

這一次特別邀請環境教育講師入校指導小餅乾的烘焙活動.發現成效甚佳!美感老師不需要十項全能,只要做好講師與學生溝通的橋樑,學生也能接受更專業的指導.甚至教師在共備過程中相互增能,未來課程設計可以此做為參考。考量學校開心農場作物時間,以及讓學生體驗採收農作物的樂趣,因此常常需調課,但學生在實作過程中,很享受創作的過程,在分組合作也非常有默契,儘管面臨九年級會考壓力,也能用心且認真投入每一次的體驗活動,並且如期完成移印染柿子包作為畢業禮物,家長對此也有許多正向回饋。

課程規劃
  • 01
    植物食器 (2節課)

    一、 認識植物食器:可承載食物的葉子容器。
    【生多所-新食器時代影片】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Z8NiiF5tjUeSSXVX/
    1.「葉」食器:竹葉、月桃葉、金蓮花葉、香蕉葉、野薑花葉、芋葉、黃槿、假酸漿葉、檳榔葉鞘、麵包樹葉、荷葉、班蘭葉…等。
    2.「花」食器:荷花瓣、香蕉花、玫瑰…等。
    3.「果」食器:南瓜、彩椒、青椒、鳳梨、柿子、西瓜、哈密瓜、柳丁、酪梨、火龍果、百香果…等。
    二、 食器的功能性:
    1.包覆性-防止湯汁外流或食材外溢。
    2.隔熱/保溫。
    3.隔絕食材。
    4.方便食用/使用。
    5.無毒/健康。
    三、 天然食器的結構
    1.原型:利用葉子造型進行盛裝。如:桃花心木心皮、火焰樹果莢。
    2.熱壓成型:集集鎮廣明社區透過農村再生計畫,將當地檳榔、香蕉等棄置大型樹葉,透過自行設計的熱壓機器,製作成環保碗盤餐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Gz4sER7P6Y
    3.包覆成型:粽子、阿拜等以葉子包覆,用繩子固定。
    4.折葉固定:將四邊折起,用牙籤固定。
    蕉葉盒子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X3DBcG3-HI
    5.編織成型:竹編、香蕉織、藤編、月桃編、藺草編…等。
    6.挖空成形:瓜果具有較厚的外皮,挖空果肉,可盛裝食物不變形、不滲漏。
    四、 動手做看看
    教師準備校園採集的月桃葉、蕉葉與牙籤,請學生做出可盛裝以下食品的容器:
    1.小番茄10顆-採集開心農場小番茄,選擇易滾動的食材,可考驗承重性與不變形的食盒結構。
    2.養樂多(100CC)-可裝液體不會溢出或滲漏。
    ※乾燥葉材不易折,可泡(噴)水或火烤保持韌性,較容易伸展、塑形。

  • 02
    豆汁濃染

    一、教師上課前處理布料:
    1.布料前處理:購買回來的棉布需要去漿與去除雜質。在精煉步驟中,將布放入水中煮滾降溫,然後取出漂洗到水變得完全清澈。
    2.裁布並拷克布邊。
    3.黃豆泡水一晚備用,學生課堂使用果汁機搾取生豆汁。
    二、分組使用豆漿布過濾生豆汁。
    三、組間再分2人一組,分別將2片棉布(染布、蓋布)泡水後擰乾,放入豆汁中進行濃染25分鐘,擰乾後晾曬。

  • 03
    艾草移印染 Eco Print (3節課)

    【課前準備1】學生上課前到開心農場採集艾草。請學生自行攜帶移印用花葉,帶到課堂使用。
    【課前準備2】老師事先調查學生喜歡的色調(鐵媒染/銅媒染)並先調好媒染劑。
    一、 艾草染布
    1.分組將艾草切碎後放入染鍋中,加水煮滾後轉小火持溫25分鐘。
    2.過濾艾草汁,將萃取的艾草染液倒回染鍋中。
    3.將豆汁布泡水,擰乾放入染鍋,開大火煮滾後轉小火持溫25分。
    4.取出染布,待布料降至常溫後擰乾。
    二、蓋步媒染
    煮染布的同時將另一塊豆汁布泡濕並擰乾,浸泡在媒染液中,需反覆按摩讓布料均勻吸收媒染劑,浸泡30分鐘後取出擰乾備用。
    三、植物移印染
    1.桌上鋪一層保鮮膜,將艾草染布攤開平舖在桌上,將花葉等植物放在布料上,可依照造型、色彩、比例、聚散等分配位置(重疊需考慮葉片的厚薄程度) 。
    2.將蓋布取出抖平整後蓋在染布上,稍大的蓋布可如折紙般依比例折出線條,染布碰到含媒染劑的蓋布會呈現墨綠色或草綠色,使用不同的媒染劑會有不同色彩效果。
    ※聚斂構成:染布與蓋布可放葉子,但葉子不重疊。
    ※發散構成:染布與蓋布都放葉子,局部可重疊。
    3.將蓋布上方加一層保鮮膜,用擀麵棍捲緊實,用繩子固定,別上姓名牌後放入蒸籠蒸煮2小時後熄火。
    4.取出移印布,待降至常溫後將布拆開,取下葉子後將布晾曬在陰涼處。

  • 04
    植感小餅乾 (3節課)

    【零剩食1】植感小餅乾
    艾草葉富含維生素A、B1、B2、C及微量元素等,能抗氧化,具保健肝膽的效用。讓學生了解艾草的食用價值,推廣從產地到餐桌的概念,引領學生惜福愛物的觀念。本單元使用在地特產「蕉皮粉」與「青蕉粉」替代部分麵粉,其抗性澱粉停留在腸道中的時間長,讓人會有飽足感,不容易餓,就不致於吃過量。而且抗性澱粉被消化的速度很慢,血糖就不會像坐雲霄飛車般快速升降而受影響,得以避免血糖轉換為脂肪堆積,因而較不會發胖。

  • 05
    醜食風尚~ NG蔬菜 天婦羅 擺盤設計 (3節課)

    【零剩食2】救救醜蔬菜
    「NG蔬果」指的是賣相差、奇形怪狀、表皮坑疤或色澤不亮的「規格外農產品」,由於長相不符合市場期待,只能賤賣或製成果醬及肥料。台灣約有1/3的蔬果被列為NG品,遭到浪費丟棄,造成高達468萬噸的溫室氣體排放,因此NG蔬果議題值得重視。
    另外,為了倡導從產地到餐桌的概念,本次課程蔬果一部分採摘自校園的開心農場,讓學生體驗採蔬菜的樂趣,並且認識友善農作的蔬果,其長相不影響其營養價值;另一部分向在地小農購買NG蔬菜,有助推廣有機栽種,也能改善小農生計。

  • 06
    「好柿成雙」 柿型茶碗收納包

    【成套的設計】
    最後一個單元「好柿成雙」,將艾草移印染布與蓋布依個人喜好做為茶碗收納包的表布與裡布,與雙繩結合做成柿子包,取其諧音「好事成雙」,作為學生的畢業禮物,祝賀九年級會考高中與畢業快樂的含意。內含今年度上學期自己親手做的二件美感小物:一件是學生在添興窯親手捏製的「集集燒茶碗」,碗身是集集大山造型,提醒學生飲水思源;另一件是上學期設計教育的成品「宅地圖香蕉織杯墊」,提醒學生不忘本。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