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築科相關的馬賽克為媒材,希望讓學生從排列馬賽克磚及施作鋪面中得到實作經驗,日後也能融入建築設計。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標籤 關鍵字 #構成
融入AI生成影像,希望同學從生活及周邊的觀察開始,引發同學利用錄像裝置媒材,對觀眾做出提問或表示。
運用水泥花格磚的設計課程探討:重複的單一元素如何建構美感秩序?
配合清明節令與蘇軾國文課程的相關,文壇以外蘇軾的多元認識發展成遊戲的課程。
一人一故事是生命故事的融合,對學生及家族故事的尊重與聆聽,幫助他們完善理解自我意識。
透過恐龍生存年代的資訊激發創作,形塑心中假想的不同種類之恐龍樣貌。
以「構成」為課程主題,帶領學生了解構成與美感經驗的關係及其在生活中運用的特點,提升學生對美感的感受力後,透過練習並引導學生思考怎麼樣的分割畫面能表現出層次與美感。
引導國中生藉由藝術創作探索自我,並融入生涯規劃,讓學生在創作中思考未來,及早規劃生涯方向。
以《門牌的記憶》繪本為引導,結合龍潭的文化背景、風土民情、地理位置和特色,帶領學生完成創意門牌設計,並以雷雕方式進行實體門牌製作。課程共分六堂,從文化認識到設計實踐,逐步深化學生對龍潭的理解與設計能力。
課程結合色彩心理學,引導學生思考:暖色系或冷色系,哪種更適合表達我的情緒?了解情緒的色彩光譜,並加入社會情緒學習 (SEL)的二項學習:「自我覺察和人際關係」,讓學生對於自身的價值觀、興趣與優勢抱持實際的知覺,能夠辨認自身的情緒反應。
透過觀察食物形色氣味討論鮮食與剩食的色彩與樣態,讓學生能重新檢視食品保存的狀態,面對剩食時能具備基本判斷能力,並嘗試思考剩食的去路。
自製空氣盒子,實測探究空氣品質,讓同學都能成為公民科學家。
運用設計思考,帶領學生在真實環境中學習觀察和分析,以增強他們的設計敏銳度和創意思維。
課程的核心環保理念在於強調資源循環再利用和減少塑膠廢棄物。
藉由認識資訊圖表的特點,透過資訊視覺化的方法,有效傳達訊息。以色彩引導期許學生看到時間,對藝術家生命色彩的理解,反思考自己生命色彩。
本課程希望結合環境教育永續議題與聯合國SDGs17項永續發展目標中13氣候行動,引導學生思考國中生活重要的記憶圖像,將這些即將廢棄不用的回收媒材,運用點、線、面、體結合色彩、質感、構成等方法,以複合媒材拼貼藝術手法,表現出國中生活足跡,記錄下這份美好,來達到循環設計永續實踐的目的。
課程從日常中的小物開始思考人類生活對自然環境環境、海洋生態的影響。並透過獨居蜂的觀察,開啟生活與自然的實際連結,再透過開放式堆肥的製作與觀察,實際檢視各種吸管分解的過程。
本課程概念在於美感比例與視覺編排的基本原理,旨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如何運用比例、佈局來增強設計作品的吸引力和表達力,讓學生掌握如何在視覺設計中創造畫面的和諧與平衡,形成清晰且富有層次的視覺體驗。
在生活觀察且發現文字構成的重要性後,由個人姓名延伸至生涯的自我探索,從設計姓名文字,到將自我的文字描述排列成一幅「字」畫像,最後互享文字設計的作品,評選合宜美文漾,請同學分享心得,其他同學再給予回饋。
花磚設計圖案有來自植物花卉的演變,是以先讓學生透過植物圖鑑來認識各式各樣的植物,並且觀察其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