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課程的核心環保理念在於強調資源循環再利用和減少塑膠廢棄物。
塑膠瓶蓋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廢棄物之一,雖然它們體積小,但數量龐大且不易分解,對環境造成長期的污染。
本課程希望通過創意手作的形式,讓學生將這些看似無用的瓶蓋進行二次加工,創造出新的有用或美觀的產品,從而實現廢物再利用。在課程中,學生不僅能親手體驗瓶蓋的回收再製過程,更能深入了解塑膠污染的嚴重性,培養對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和行動力。透過將瓶蓋熔融再塑形的創作過程,這個設計概念強調將瓶蓋進行加熱融化,再塑造成新的功能性作品。讓學生能將回收的瓶蓋重新加工,變成祈願鑰匙圈。這種轉化過程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也能讓他們更深入理解塑膠材料的可塑性和再利用價值。
美感預期成果
- 理解塑膠製品與環境的關係並減少使用塑膠用品。
- 塑膠用品能經過創意設計的再生運用,減少碳足跡。
- 透過設計學習文字與空間的構成。
教師課後省思
本課程以「資源循環再利用」與「減少塑膠廢棄物」為核心環保理念,透過實作體驗,引導學生了解塑膠污染的嚴重性,並實際參與瓶蓋再製的創意活動。選用日常生活中常見但常被忽視的塑膠瓶蓋作為素材,是為了讓學生從熟悉的事物出發,進一步思考環境議題的真實性與迫切性。
在課程設計上,我特別強調動手實作與創意轉化的過程。學生需將回收而來的瓶蓋加熱熔融,再重新塑造成具有紀念性與象徵意義的「祈願鑰匙圈」。這個過程除了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也讓他們實際體會塑膠材料的可塑性與再利用價值,進而提升對環境保護的認同與責任感。
教學實施過程觀察
在教學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對活動表現出高度興趣,尤其在創作與塑形階段,顯示出極高的參與度與投入感。透過親手操作與觀察材料變化,學生對於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等議題有了更具體而深刻的認識。活動本身兼具趣味性與教育性,是推動環境教育有效的方式。
然而在實作過程中,也遇到一些技術性問題。初期使用的加熱設備(如小瓦數熨斗)熱度不足,導致瓶蓋無法順利熔融,進而影響塑形效果與學生的操作體驗。經調整後改用瓦數較高的熨斗,狀況明顯改善。這一經驗也提醒我,環保手作活動中,工具的選擇與安全考量同樣重要,應在課前預作充分測試與準備。
自我反思與改進方向
回顧整體課程實施情形,我認為以下幾點是未來可再強化之處:
1. 設備規劃與材料測試:未來類似活動中,可提前安排更充分的器材測試,確保操作順利,避免因設備不足影響教學流程。
2. 安全操作指導:針對加熱與熔融操作部分,可納入更多安全教育內容,如保護手套的使用、操作順序指導等,確保學生在安全的環境中學習。
3. 深化環保議題探討:除了回收再利用外,可進一步引導學生探討源頭減量、消費行為改變等更深層的環境議題,提升其批判性思考與實際行動力。
4. 創意延伸應用:後續可以鼓勵學生延伸創作,如設計其他瓶蓋作品,或策劃小型展覽,讓學習成果外化並與社區或其他班級分享。
總結來說,本課程成功結合了環保教育與創意實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展現出積極參與與高度興趣。未來在課程設計與實施上,只要持續在細節處精進,相信能進一步提升教學成效,讓學生在玩中學、做中思,真正內化環境保護的價值與態度。
-
01【蓋塑悉】提升學生對環境保護及資源回收的認識與重視。
環保與回收基礎知識
1. 課程介紹:介紹課程目標與活動概述。
2. 環保講座:講解全球塑膠污染問題,強調資源回收的必要性。
3. 瓶蓋知識:介紹不同材質的瓶蓋(如塑膠、金屬),及其回收分類。
4. 回收遊戲:設計分組活動,模擬回收分類流程。 -
02【蓋藝塑】
【構面練習】
1. 運用構成KIT,引導辨別並區劃出事物的輕重緩急。
2. 文字與空間的練習與觀察。 -
03【哪有蓋?】現況收集
1. 上網或實際收集生活中的鑰匙圈。
2. 依據材質與大小、色彩分類。 -
04【想蓋哪?】結合書籤與尺的功能
1. 設計草圖
2. 文字與造型比例分配
(設計學習單:文字與圖的配置構成練習) -
05【蓋在藝起】
1. 瓶蓋收集與分類: 鼓勵學生收集不同顏色的瓶蓋,並提前清洗。瓶蓋可按顏色、材質進行分類,方便後續使用。
2. 並將瓶蓋剪碎方便融合。
3. 材料準備: 除了瓶蓋,還需要耐熱板、加熱工具(如熨斗)、保護手套等,確保安全製作。
4. 安全說明: 介紹加熱融化過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項,確保學生佩戴手套並在成人監督下進行操作。
5. 不同顏色的瓶蓋放在耐熱板上,加熱使其逐漸融化,利用熨斗將顏色混合,形成抽象的流體效果。
6. 讓作品冷卻定型後,用剪刀或美工刀將裁切成設計的鑰匙圈作品。 -
06【你蓋厲害】分享與發表
1. 將文字(中英文皆可、可用轉印文字)加入鑰匙圈中。
2. 將成品展示在課堂或學校的展示空間。學生可以解釋創作的靈感和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