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注連繩的創作,讓學生體驗日式傳統稻草工藝的美感,了解注連繩的歷史與意義,並學習如何將其應用於現代藝術創作中。
熱門閱讀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標籤 關鍵字 #環境
延伸113-1「袋袋相傳」的課程概念,進一步探討盒子作為三維立體物體的特徵。
透過觀察與學習,了解建築中的藝術裝飾元素,並學習這些元素的歷史意涵與結構特點。
透過將廢棄課桌椅拆解、分類與重新設計,學生能學習到如何將生活中的廢棄物轉化為有用的設計材料,從而提升環保意識並實踐永續發展的理念。
課程靈感源自「屋、樹、人」心理測驗,以石土(含礦物微粒的黏土)材料建築創作為核心,結合燈光設計,讓學生創作一座能點亮情感與內心的小屋。
引導學生透過遊戲化學習和探究式學習,提升對質感的感知、理解和應用能力,並融入永續發展理念,培養學生的美感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自製空氣盒子,實測探究空氣品質,讓同學都能成為公民科學家。
運用設計思考,帶領學生在真實環境中學習觀察和分析,以增強他們的設計敏銳度和創意思維。
學生化身為駐校藝術工作團隊,運用樂高積木這項兼具趣味性與結構性的媒材,以「構造」為主,「質感」為輔,運用這兩種美感元素,進行校園公共藝術創作,為校園空間注入創意活力。
課程的核心環保理念在於強調資源循環再利用和減少塑膠廢棄物。
本課程希望結合環境教育永續議題與聯合國SDGs17項永續發展目標中13氣候行動,引導學生思考國中生活重要的記憶圖像,將這些即將廢棄不用的回收媒材,運用點、線、面、體結合色彩、質感、構成等方法,以複合媒材拼貼藝術手法,表現出國中生活足跡,記錄下這份美好,來達到循環設計永續實踐的目的。
花磚設計圖案有來自植物花卉的演變,是以先讓學生透過植物圖鑑來認識各式各樣的植物,並且觀察其細節。
本課程從探討海洋生態保護議題出發,讓學生了解海洋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及海洋廢棄物的問題,並思考自身可以用甚麼行為幫助海洋生態。
享受繪製心靈情感地圖的樂趣,讓地圖變成發現自我、創造藝術、述說故事、記錄夢想與回憶的工具。
以攝影家的創作歷程學習,切入問題意識之產生。鼓勵學生透過攝影來探討校園生活議題,讓學生們對於自己的生活周遭有更深刻的認識與了解,聚焦在建築與人們的關係,訓練學生以攝影方式書寫觀察與認識,表現在地風情。
此課程設計以世界環境日的核心價值環保、永續出發,並結合SDGs12責任消費及生產,讓舊衣結合藝術創作達到舊衣新生、環保永續的概念,促進綠色經濟,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式。
觀景窗故事集的窗有兩層意涵,一是攝影課時取景的「窗」,二是學生想要詮釋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