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海洋保護.廢物不廢

核心概念
  • 從探討海洋生態保護議題出發,讓學生了解海洋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及海洋廢棄物的問題。
  • 以自身力量落實「循環使用、造就美好」的理想。
美感知能
  • 各種材質的質感觀察。
  • 練習配色技巧、質感搭配技巧、花邊結。
  • 創作不同材質的搭配,運用各種媒材與形式, 從事以海洋為主題的藝術表現。

課程概述

本課程從探討海洋生態保護議題出發,讓學生了解海洋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及海洋廢棄物的問題,並思考自身可以用甚麼行為幫助海洋生態,課程中將安排一次到南寮進行淨灘活動做為課程行動,讓學生自行收集海洋廢棄物作為創作材料,透過美感教育質感構面的學習與探究,試著將大家眼中不要的物品變成具有美感的創作,以自身力量落實「循環使用、造就美好」的理想。

課程中將安排藝術家入校活動,邀請海廢創作藝術家到校分享作品並帶領孩子進行海廢創作工作坊,讓學生覺察到海洋廢棄物也能搖身一變成為具有美感的藝術品,實踐海洋保護的具體美感行動。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能思考環境與人的關係,人類生活如何影響海洋生態,了解海洋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及海洋廢棄物的問題,並思考自身如何用美感行動幫助海洋生態,能從再生(廢棄)材料中進行質感探索,將數種再生材料以質感合適性重新安排搭配後進行創作,具體讓再生材料變身為一件具有美感的裝飾框畫。

教師課後省思

本次以「海洋保護.廢物不廢」為主題的美感課程,共為七堂課,歷時數週,透過環境教育、實地行動與藝術創作的結合,帶領學生從認識問題、親身參與、深入反思到創造表達,歷程豐富,學生投入程度高,整體教學效果良好。

第一、二堂課,我以簡報與案例介紹海洋生態保護的重要性,並特別聚焦在「海洋廢棄物」的來源與影響。透過影片與真實案例,學生開始意識到塑膠、漁具等廢棄物對海洋生物的傷害,也理解到永續生活不僅是回收,更可以延伸至再生創作。當我分享藝術家楊芳宜如何用紅白塑膠袋進行大型裝置創作時,學生表現出高度興趣,甚至主動詢問是否也能自己嘗試。

第三堂課的淨灘活動是本次課程的轉捩點。帶領學生到新月沙灘實地進行撿拾行動後,他們明顯感受到「垃圾」的數量與多樣性,也開始理解污染不僅發生在遠方,而是我們身邊的日常。淨灘後的分類與語文練習,更讓學生學會觀察與表達。例如,有學生形容撿到的寶特瓶是「破損卻透明的記憶」,顯示他們已能將生活經驗轉化為感受性的語言。

第四、五堂課為創作練習階段,學生以所蒐集的回收物進行異質性搭配,從一開始的困惑與混亂,到逐漸理解「秩序元素」的概念,他們開始嘗試從色彩對比、形狀平衡、材質觸感等面向進行排列設計。過程中,我觀察到部分學生會主動與同伴討論素材搭配,彼此提供建議,顯示出良好的合作與溝通能力。

最後的成果發表是整體學習的展現。學生一一上台介紹自己的框畫作品,不僅說明設計理念,也分享創作過程中面對的挑戰與收穫。有些學生提到,一開始不覺得垃圾能變成藝術,但透過這次的活動,開始重新看待「廢棄物」與「創意」的關係。

整體而言,本課程成功將環境教育、語文學習與藝術創作融合,讓學生在做中學、在體驗中思考。未來若有機會,我希望能引導學生進行更長期的再生材料創作,甚至結合社區資源,讓這樣的學習延伸到校園之外,真正培養出具有永續素養與創造力的年輕世代。

課程規劃
  • 01
    海廢議題

    教師利用簡報讓學生了解海洋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及海洋廢棄物的問題,引導學生反思海洋環境永續的重要性。

  • 02
    行動思考

    教師準備不同的案例引導學生思考自身可以用甚麼行為幫助海洋生態?除了平時做好回收以外,還能理解海洋廢棄物再製也是一種環保行動。

  • 03
    淨灘

    教師帶領學生到南寮漁港進行淨灘活動,收集各種海洋廢棄物作為創作材料。

  • 04
    再生(廢棄)材料質感說一說

    學生將撿到的海洋廢棄物與家中帶來的廢棄物以材質跟色彩進行分類,結合語文領域,讓學生試著用形容詞說出這些材質給人的感受。

  • 05
    質感探索

    教師帶領學生嘗試使用再生材料進行異質性的搭配,並引導學生思考異質性的材質間要如何找到秩序元素產生美感,並上台分享。

  • 06
    海廢創作

    學生以上週探索的結果為基礎,試著利用再生材料間異質性的搭配創作出具有美感的一幅框畫。

  • 07
    創作反思

    學生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與創作心得。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