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性別光譜punch color

核心概念
  • 討論比例調整與色彩分佈的構成方式所形成的意向與感受
  • 顏色語言:引導討論,顏色所代表的意象是否保有多元文化變動性
  • 交換色彩:透過換色交換/交流我們對於色彩背後的意涵與認同
美感知能
  • 色彩比例構面:將個人交換到的色彩紙膠帶面積貼在紙盒,並利用同樣色彩組合另外貼於圓形圖塊中,利用色彩進行二次構成練習
  • 構成構面:將彩色紙盒進行排列,討論視覺關係與構成(或展示)的方式,填寫課程歷程回饋享心得表

課程概述

七年級學生在經過上學期的校園環境「美感課程」與安妮新聞性別議題討論後,將延伸其中的色彩觀察與生活表現和對性別議題的認知行動開展113-2的美感課程-性別光譜Punch Color。
每個人的性別配件包含有形的風格外型與無形的性別氣質,不管有形無形,當我們選擇以色彩為濾鏡進行表現時,在傳統過往的二分對立意識環境裡,面對性別的色彩選擇時,會有「應該.../不可以」等跑馬燈訊息,從旁人的口中或是自己的腦海中出現,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去面對,又將形成另一層的禁錮,而無法自由的使用適合的色彩配色。
在美感操作中以「色彩交換」的方式建立具有多元包容的個人色彩光譜,我們在群體生活中的相處中從不同人身上學習不同的特質與優點,慢慢融入自己的小宇宙,同時我們獨一無二的特質也對身旁的人產生了影響漣漪,以色彩交換行動看見這些不同的元素最後彙集在一個紙盒的外層上,形成不同的色彩與面積的排列構成創作活動。
在群體中,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我們全部集合起來也是一。將這些色彩單位集合後在空間中構成的陳列,重新思考我們如何從看似二分法的性別的界線中,慢慢找到人與人相處的適切之法。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在水彩創作中細緻體會色彩流動與選色語言的美感,同時在性別議題的交流中,展現出開放心態,能以同理理解差異,並欣賞多元特質的存在價值。
  2. 色彩的應用與搭配中打造個人色彩光譜紙盒與色彩光譜徽章,認識個人與群體色彩樣貌。
  3. 能利用媒材表現個人想法與感受,並能以文字整理書寫個人看法,紀錄學習歷程。
  4. 學習成果配合學校活動進行展演佈置。

教師課後省思

  1. 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1. 問題情境:材料遺失或不足。教學困難與觀察:有學生在製作彩色盒過程中遺失色卡材料。對策:鼓勵班上學生協助補件,選擇與原設定接近色彩提供支援,展現合作精神。
    2. 問題情境:課程安排調整 。教學困難與觀察:原計畫的「徽章製作」與「成果佈置」順序需調整。對策:彈性調整課程流程,根據實際學生進度與場地安排進行交換順序。
    3. 問題情境:色彩刻板印象討論較少。教學困難與觀察:學生普遍能接受自己喜愛的色彩,未引發明顯衝突或刻板印象爭議。對策:聚焦於個人化色彩選擇與認同,改以生活連結與特質交流深化理解。
    4. 問題情境:學生語彙與書寫能力參差。教學困難與觀察:回饋表單中部分學生難以清楚表達色彩意涵與自我認同。對策:教師於過程中增加口語引導與範例展示,協助學生發展色彩語彙與感知能力。
  2. 學生反應與學習亮點:在課堂實施過程中,學生展現出高度的參與意願,尤其對於「交換色彩」與「色彩製作」等操作性活動表現出極大的投入與興趣。透過 Padlet 平台的共編過程以及作品的展示,學生不僅能夠觀察他人的創作歷程與脈絡,更能藉此增進彼此之間的理解與互動,進一步提升學習的成就感與參與感。課程成果於畢業典禮中進行實體展示,也使學生能清楚看見自己努力的具體呈現,進而獲得正向的回饋與自我價值的提升,並強化對學校與團體的歸屬感。此外,學生在課程中對於工具使用的熟練度有明顯提升,對色彩的感受力與觀察力也更加敏銳,顯示出在美感知覺與實作能力方面皆有所成長。
  3. 教學策略與未來規劃建議
    1. 教學面向:課程主題深化。未來規劃方向:可進一步探索色彩與性別的歷史演變、文化背景,透過故事導入與影片輔助,深化學生對「色彩與性別關係」的理解與批判能力。
    2. 教學面向:美感語言建構。未來規劃方向:增加引導學生描述色彩與情感連結的練習,如色彩詩創作、色彩角色設定,協助學生發展自我表達的能力。
    3. 教學面向:跨領域整合。未來規劃方向:可結合國文課(如閱讀色彩相關文學)或社會課(如性別議題探討)進行協同教學,拓展學生視野與整合能力。
    4. 教學面向:展演策略優化。未來規劃方向:未來可規劃「學生導覽解說」機制,讓學生說明自己的作品,練習公共發表,並強化學習歷程的反思與表達。
    5. 教學面向:歷程紀錄建檔 。未來規劃方向:建議建立班級或學校層級的數位作品庫與歷程紀錄,保存學生成果並提供未來回顧與教案再設計依據。
  4. 課程推廣建議:本課程作為性別議題的推廣範例,結合了「顏色語言」與「自我認同」兩大主題,能接續上學期性別氣質課程認識,引導學生實踐破除性別刻板印象,並學習尊重與欣賞性別多樣性的存在。
    課程架構採取觀察、概念建構、實作與回饋四個階段,具高度可複製性,未來可依據不同年段或學生特性進行內容簡化或深度延伸,具有良好的彈性與適應性。在教師專業發展方面,建議可於教師社群中進行經驗分享與實作工作坊,並搭配教材包與歷程範例,使課程設計理念與實施策略得以擴散推廣,利於其他學校與教師參考應用。
    特別是在認識自我與建立個人特質的初階學習歷程中,色彩成為一項容易入手且具表達力的溝通媒介,學生不僅能透過色彩探索自我,也能在課程中逐步精進水彩調色與創作的技法,進一步強化藝術素養與情感表達能力。
課程規劃
  • 01
    撈色彩

    1.從找顏色開始,小組從小色票中找出老師口述的色彩,並拍照上傳。可以看出每組的13色光譜都有些微差異。以此來讓學生知道色彩的「樣貌」會因人而異。
    2.並讓學生寫下課前擔:我喜歡什麼顏色,這些顏色會讓我聯想到什麼?讓色彩與個人的生活經驗進行連結。

  • 02
    認識色彩與我喜歡哪些顏色

    1.蒐集色彩的文化意涵:連結padlet,依照抽到的色彩項目,進行文字閱讀,並進行資料補充,或上傳相關的影像。
    2.利用pantone色票明信片,挑選4-6色喜歡的色彩或可代表自己的色彩,在水彩紙背面進行編號記錄、以及色相名稱的紀錄(自行命名)

  • 03
    色彩經緯面積色彩經緯面積

    1.選定紙盒的尺寸(5cm/6cm/8cm)
    2.依照盒子尺寸決定格子的尺寸(1cm或2cm),並進行鉛筆線製圖。
    3.根據顏色的喜歡的程度,規劃色彩的不同面積占比。

  • 04
    色彩製造

    1.在水彩紙背面針對所選色彩的意涵進行揀選並記錄。
    2.以紅黃藍色原色練習水彩調出所選色卡的色彩,並進行面積分配。
    3.拍照水彩畫面,並以照片編輯方式紀錄喜歡的顏色(喜)或能代表自己的色彩(特),以及色彩的名稱、色彩的意涵(經過揀選認同),上傳到padlet

  • 05
    色彩材料準備

    1.格線切割與分類。

  • 06
    交換色彩與特質

    1.完成切割後,進行色彩分類。
    2.色彩交換二階段:1th和同組2位同學交換,2th和班上其他同學交換。交換時可以同色系交換,或選自己沒有的色彩進行交換。交換時需注意:(1)等量交換(2)交換時需要一併蒐集該色彩的特質並進行記錄。

  • 07
    拼裝彩色盒

    1.進行面積內的色彩排列,可進行拍照記錄。
    2.學習使用紙膠帶、雙面膠、美工刀與剪刀等工具。
    3.說明拼貼時需注意的細節。

  • 08
    色彩+特質within校園

    1.完成色彩拼貼。
    2.盒子兩側打洞穿繩,結上吊牌。
    3.帶著盒子作品到校園尋找合適的環境進行拍照記錄。

  • 09
    色彩pin

    1.將個人色彩小盒子系統以多色紙膠帶進行排版,並製作成個人色彩pin進行收藏。

  • 10
    作品成果與回饋

    1.作品排列穿繩,移到四樓禮堂進行佈置。
    2.填寫google表單問卷

施明楓
彰化縣立竹塘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