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學校在地自然環境赤牛嶺進行編織植物採集,讓學生探索利用自然資源發展出的編織技藝。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結合語文、視藝與表藝,從文本中提取色彩意象製作服裝道具,需符合道具構造需求,完成符合情境之演繹。
透過活動設計讓學生觀察校園植物,思考燈具可能的使用場合,觀察燈具的聚光與透光效果。
透過實作體驗纏繞捆綁的秩序之美,創作一件具有故事與在地意義的稻草桌掃小物。
從探索海洋生物的結構之美開始,啟發學生對自然界生物構造的欣賞。
將漳和羽球館內廢棄物回收,經過設計再利用,成為實用的媒材,將這份回憶與記憶,以光影故事影像概念來設計
本課程讓學生先觀察生活中的椅子並加以計算與分析。再用觀察的結果與目前台灣面臨的高齡社會所發現的問題加以比對,也藉由模擬高齡的體驗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並試著設計出能解決未來高齡社會所需要面對問題的椅子
本課程以「結構」為核心,探索花窗的功能、美感與結構,讓學生理解結構對支撐與裝飾的影響,並設計具實用與美感的花窗圖案。
以IQ燈的應用組件構造組裝,學會對稱、比例、重複、對比等原則。
理解構造的意義與重要性,思考ㄇ型構造原理與多元的應用方法,製作完成ㄇ型構造生活物件模型。
本課程希望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可以受到戶外環境的啟發,將自己的觀察和體驗轉化為紙質燈的設計和圖案。這種結合形式也可以促進學生對於環境保護和永續發展的思考。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然資源的珍貴性,以及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
課程為藝術設計代言行的神獸塑造象設計活動,從學生孰悉的寶可夢神獸作為引起動機,初步讓每個人有基本的造型體驗;再逐步進入探索不同的設計元素與東西方古文明、與藝術家創作的相關呼應
本課程設計以「斷面圖」為媒介,引導學生分析探討「構成」、「構造」、「色彩」美感。
從農業廢材,質感特性的認識;經濟作物經修剪枝幹、枝枒作為結構、構造的再運用;最終創作生活中兼具美感與實用的燈具,讓「廢」材,成「沸」靈魂。
著重發現結構之美,給予有限的材料進行實作,讓學生專注於使用可掌握也易處理的媒材進行設計,塑造挑戰的氛圍和學習樂趣。
透過木頭構造物件拆卸與組合的任務體驗,了解構造的意義以及接合位置收拾的美感。
操作不同材料的連接構造包覆圓柱模型,思考構造、材料對於美感造型的影響,經由練習能對秩序與造型上的構成有所理解。
清楚描述構造為何,理解對於構造材質的轉換及運用。
學會觀察生活中運用構造組合方式的各種物品,在生活上運用時能思考合宜性與具美感的構造組合方式。
面對物件的外形結構與特性的不同,如何選擇恰當的接合方式,並在製作的過程中學習接合的美感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