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有框就行

核心概念
  • 提出對應日常需求與使用行為收納設計
美感知能
  • 點構造創作
  • 線構造創作面構造創作
  • 日常需求與使用行為觀察
  • 收納的100種形式

課程概述

課程設計學生於113-1學期製作簡易的木框架。
113-2學期,使用一個學期後,課程引導學生思考可能的行為模式及擺放需求。針對不便提出解決對策,擬定工作計畫,培養探究與解決能力,學習「不將就」的生活態度。

課程目標

  1. 以「解決收納空間不足」為動機,利用簡易的框架形式讓學生更容易貼近教學目標,進行設計創意的發想與落實。學生能在過程中檢視日常的不便,嘗試利用設計思考的歷程提出解決策略,培養「不將就」的生活態度。

教師課後省思

  1. 學生基礎能力不同,束繩帶、魔鬼氈都是可用來固定的現成物,即使對於片狀材料的接合技巧未達精美,使用釘書機、雙面膠都是輔助快速打樣的好幫手。即使是以回收紙材製作簡易草模,學生發現尺寸不合時可以即時裁剪修正。「你不需要很厲害才能開始,但要開始才會變得很厲害」,鼓勵學生馬上動手,從錯誤中調整、持續進步。
課程規劃
  • 01
    提擬個人需求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位同學的座位如此生活化、如此凌亂?
    上學期就完成的木框架,有同學善於利用,但也有人越堆越多。正視自己的需求,區分「必要/想要」、「需求/慾望」。

  • 02
    歸納100種收納設計

    小組進行蒐集與歸納:參考網路案例和購物網站,歸納收納設計的各種方式,並於課堂中提出分享。

  • 03
    針對需求提出改善計畫

    針對第一週的個人需求及第二週的案例分析,擬定個人化的改善/創作計畫。

  • 04
    創意分享及意見交流

    發表自身改善計畫,並從他人設計中擷取靈感進行修正。磨刀霍霍的一週,請整備所需的材料與工具,有待隔週大展身手。

  • 05
    創意改造實作與分享Ⅰ

    或遮或掛或增加層架,總之不能在地板上擺放個人物品,新增的置物空間也不能突出框架之外。

  • 06
    創意改造實作與分享Ⅱ

    或是觀摩或是協助,在動手創作的過程中必定會經歷修正與調整的歷程。將所有的小細節都記錄下來,都會是非常珍貴的創作經驗。

  • 07
    使用經驗分享並提擬改善計畫

    歷經一個月的使用過後,向同學分享自己的創作,最重要的是誠實的面對自己:「是否符合原先的需求/期待」,或許有更好的解決策略,也或許能從同儕的分享中獲得更多點子。

  • 08
    引導學生嘗試設計思考的創意發想,培養「不將就」的生活態度

    引導學生回顧學習歷程,讓學生發覺創意實踐後,更重要的是維護管理的持續性。
    檢視日常需求,嘗試利用設計思考的歷程提出解決策略,培養「不將就」的生活態度。

許懷之
國立臺東專科學校(高職部) 教師

任教於國立臺東專科學校(高職部)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