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學校在地自然環境赤牛嶺進行編織植物採集,讓學生探索利用自然資源發展出的編織技藝。
熱門閱讀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標籤 關鍵字 #構造
結合語文、視藝與表藝,從文本中提取色彩意象製作服裝道具,需符合道具構造需求,完成符合情境之演繹。
透過活動設計讓學生觀察校園植物,思考燈具可能的使用場合,觀察燈具的聚光與透光效果。
透過實作體驗纏繞捆綁的秩序之美,創作一件具有故事與在地意義的稻草桌掃小物。
從探索海洋生物的結構之美開始,啟發學生對自然界生物構造的欣賞。
將漳和羽球館內廢棄物回收,經過設計再利用,成為實用的媒材,將這份回憶與記憶,以光影故事影像概念來設計
本課程讓學生先觀察生活中的椅子並加以計算與分析。再用觀察的結果與目前台灣面臨的高齡社會所發現的問題加以比對,也藉由模擬高齡的體驗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並試著設計出能解決未來高齡社會所需要面對問題的椅子
以IQ燈的應用組件構造組裝,學會對稱、比例、重複、對比等原則。
理解構造的意義與重要性,思考ㄇ型構造原理與多元的應用方法,製作完成ㄇ型構造生活物件模型。
以葉拓與樹枝編織為主題,結合自然觀察與藝術創作的表現形式,展現大自然的美感與細節。
本課程希望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可以受到戶外環境的啟發,將自己的觀察和體驗轉化為紙質燈的設計和圖案。這種結合形式也可以促進學生對於環境保護和永續發展的思考。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然資源的珍貴性,以及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
課程為藝術設計代言行的神獸塑造象設計活動,從學生孰悉的寶可夢神獸作為引起動機,初步讓每個人有基本的造型體驗;再逐步進入探索不同的設計元素與東西方古文明、與藝術家創作的相關呼應
本課程設計以「斷面圖」為媒介,引導學生分析探討「構成」、「構造」、「色彩」美感。
從農業廢材,質感特性的認識;經濟作物經修剪枝幹、枝枒作為結構、構造的再運用;最終創作生活中兼具美感與實用的燈具,讓「廢」材,成「沸」靈魂。
教師引導學習,讓學生了解美感要素與條件,透過課程設計增強學生自身對美感生活經驗感受,以及加深美感對生活態度及品味的提升。
著重發現結構之美,給予有限的材料進行實作,讓學生專注於使用可掌握也易處理的媒材進行設計,塑造挑戰的氛圍和學習樂趣。
本課程活動透過六小時安排,建立學生對環境事物美感探討,讓學生從生活題材的經驗累積中探索美感學習歷程。
透過木頭構造物件拆卸與組合的任務體驗,了解構造的意義以及接合位置收拾的美感。
操作不同材料的連接構造包覆圓柱模型,思考構造、材料對於美感造型的影響,經由練習能對秩序與造型上的構成有所理解。
本課程設計一些生活中的題材,來引導學生討論與學習,讓學生了解美感要素與構面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