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以「永續之旅」為核心,透過藝術創作來實現對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認識和實踐。學生們將以行動藝術作品表達對環境、人權與社會問題的關注,並設計校園內的展覽路徑,以激發全校師生的共鳴。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本單元從分析「TAIPEI 12elve │ 希夢XI MEN」的造型與地方特色的關聯性,讓學生作為後續課程的鷹架。之後從發問中,讓學生透過小組心智圖等發散與收斂的思考活動中,逐漸聚焦最具代表性的艋舺地方特點。並轉化成代表人的特色介紹稿,導入AI造型創作方式,架構出代言人的形象草圖。
介紹海洋及生態環境所面臨的危機、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分組討論腦力激盪,用心智圖方式寫出來或繪出人類對地球的侵害。運用減法設計,將不該在自然生態環境中出現的漁網、河流中垃圾、海洋中的塑膠袋…等挖空留白,省思照片中的人工汙染,反思共創永續經濟、永續生產、消費的生活方式。
課程中透過借取林奈花鐘的設計概念,將無機報時時鐘藉由植物開花時序的構成排列,形成具有生命力的有機體,是生命與鐘(時間)的概念融合,亦可時間推移。
搭配美感實驗課程的「構成」KIT練習版面的層次編排,以校內的園遊會文宣設計進行完整的版面設計。
引導學生探索情感空間,設計出黑白無字立體繪本,透過三個微小物件構築一個反映內心平靜與安全感的空間。
帶領學生探索餐桌擺盤設計中的美感、色彩與構成藝術,將日常的用餐經驗轉化為創意實踐。
透過了解道路設計的基本要素,強調安全在公共空間設計中的關鍵性,將設計圖進行3D實體模型實作。
課程以「貝塚、解剖、花卉、海洋歷史」為主軸,以拼貼藝術探索高雄海洋歷史與自然生態的交織與象徵性。
藉由各國到澎湖在地飲食文化的介紹,運用立體黏土與矽膠翻模,讓學生呈現節慶食物的特色。
從比例著手,理解設計需貼近使用者經驗,運用描圖紙呈現防災包內的收納構成。
從樹木到樹枝筆、質感與比例關係探討,帶領學生去體會「枝椏所呈現的比例之美」。
課程以廁所識別LOGO做為出發,結合性別平等議題,引導學生認識LOGO設計與美的形式原理,經由小組討論、發表強化學習。
以閱讀引導,讓學生了解窗在用與美之間的多樣選擇,利用透明壓克力片及仿材質紙張創作窗景設計。
讓學生實地走訪認識集集歷史與產業植物永續利用價值與創新,透過「美力」了解永續環保的重要性。
探索光影參數,結合自然科學,從感受、分析到創作場景。
以相機為工具、以鏡頭為眼睛,學習善用智慧型手機攝影的功能。
本課程將從 SDG12 「負責任的生產與消費」與「永續城鄉」的另一端光譜出發—宜蘭汙水處理廠的污泥「材料化」再利用與可口可樂研發再生利用的包材案例,讓學生思考如何透過自製器皿的設計行動支持更美好的未來。
透過植物採集排列觀察出植物造型與環境氣候的關係,並加入自我對植物形色的觀察,引導自我感受的抒發。
課程結合SDGs11、色彩、比例等設計概念,製作立體模型,實踐社區改造與美感設計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