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書籍《臉的書 face book》為靈感,結合科技與藝術,聚焦多義圖形「臉」,透過攝影與數位軟體,培養學生觀察力,創作獨特伴手禮袋作品。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利用陶土擀成陶板,採集生活物件的質感紋路,設計紙型製作碗、碟,再裁切壓印,經素燒與釉燒後,成為質感陶瓷作品。
《我們與海的距離-設計袋著走》課程結合環保理念,透過廢棄材料與結構美感設計,提高學生對海洋環境保護的認識與實踐。
七年級學生在美感課程中探討色彩與性別議題,推動「性別光譜Punch Color」活動,透過色彩交流促進多元包容,重塑性別觀念與人際關係。
本教案「你被性別角色『制服』住了嗎?」探討性別角色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期望學生意識並打破性別刻板印象,促進多元發展。
以建築科相關的馬賽克為媒材,希望讓學生從排列馬賽克磚及施作鋪面中得到實作經驗,日後也能融入建築設計。
透過注連繩的創作,讓學生體驗日式傳統稻草工藝的美感,了解注連繩的歷史與意義,並學習如何將其應用於現代藝術創作中。
延伸113-1「袋袋相傳」的課程概念,進一步探討盒子作為三維立體物體的特徵。
融入AI生成影像,希望同學從生活及周邊的觀察開始,引發同學利用錄像裝置媒材,對觀眾做出提問或表示。
透過觀察與學習,了解建築中的藝術裝飾元素,並學習這些元素的歷史意涵與結構特點。
透過將廢棄課桌椅拆解、分類與重新設計,學生能學習到如何將生活中的廢棄物轉化為有用的設計材料,從而提升環保意識並實踐永續發展的理念。
運用水泥花格磚的設計課程探討:重複的單一元素如何建構美感秩序?
配合清明節令與蘇軾國文課程的相關,文壇以外蘇軾的多元認識發展成遊戲的課程。
一人一故事是生命故事的融合,對學生及家族故事的尊重與聆聽,幫助他們完善理解自我意識。
透過恐龍生存年代的資訊激發創作,形塑心中假想的不同種類之恐龍樣貌。
以「構成」為課程主題,帶領學生了解構成與美感經驗的關係及其在生活中運用的特點,提升學生對美感的感受力後,透過練習並引導學生思考怎麼樣的分割畫面能表現出層次與美感。
課程靈感源自「屋、樹、人」心理測驗,以石土(含礦物微粒的黏土)材料建築創作為核心,結合燈光設計,讓學生創作一座能點亮情感與內心的小屋。
引導國中生藉由藝術創作探索自我,並融入生涯規劃,讓學生在創作中思考未來,及早規劃生涯方向。
引導學生透過遊戲化學習和探究式學習,提升對質感的感知、理解和應用能力,並融入永續發展理念,培養學生的美感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以《門牌的記憶》繪本為引導,結合龍潭的文化背景、風土民情、地理位置和特色,帶領學生完成創意門牌設計,並以雷雕方式進行實體門牌製作。課程共分六堂,從文化認識到設計實踐,逐步深化學生對龍潭的理解與設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