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在地門牌設計

核心概念
  • 文化融入設計:結合龍潭的在地特色與文化背景,讓學生透過觀察與繪 本閱讀,將地方元素(如龍潭大池、客家文化符號)轉化為設計靈感,體驗文化內涵如何以藝術形式表達,深化學習的在地連結感。
  • 從手繪到科技的跨域創作:課程結合傳統手繪技巧與現代雷雕技術,讓學生體驗設計從紙上構想到實體製作的完整流程,培養創新思維與實務能力,並感受科技為藝術創作帶來的可能性。
  • 設計與功能的平衡:以門牌的實用性為基礎,融入學生的創意設計,強調美感與實用兼具的 設計理念;在排版與圖案設計中引導學生考慮比例、清晰度與可讀性,培養全面的設計思維。
美感知能
  • 培養學生觀察門牌設計的基本元素,包括字體、圖案和排版的組成與比例。
  • 引導學生細緻觀察龍潭的文化與自然景觀,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圖案元素。
  • 訓練學生從生活物件中發現設計靈感,提升對日常事物的審美敏感度。
  • 學習手繪設計草圖的基本技巧,包括線條運用、圖案細節處理與構圖規劃。
  • 熟悉黑白設計的表現形式,運用陰影與線條表達層次與質感。
  • 體驗雷雕製作過程,將設計草稿轉化為實體門牌,了解設計與製造的連結。
  • 理解門牌作為生活與文化連結的象徵,認識其實用性與藝術性的平衡。
  • 藉由結合龍潭文化,學習將地方特色融入現代設計,表現地方故事與意涵。
  • 培養設計過程的系統性思考,從靈感發想到成果呈現,體驗創作的完整性。

課程概述

本課程以《門牌的記憶》繪本為引導,結合龍潭的文化背景、風土民情、地理位置和特色,帶領學生完成創意門牌設計,並以雷雕方式進行實體門牌製作。課程共分六堂,從文化認識到設計實踐,逐步深化學生對龍潭的理解與設計能力。

第一堂課透過繪本閱讀與資料分享,引導學生探索門牌的文化意涵及龍潭在地特色;第二堂課觀察門牌結構與規範,分析如何融合實用性與美感;第三堂課發想並繪製與龍潭相關的特色圖案,如龍潭大池、客家元素等;第四堂課進行門牌排版設計,將圖案與文字融合;第五堂課完成設計初稿,並透過雷雕工具試樣;第六堂課調整與完善設計,進行門牌的雷雕製作與成果分享。課程結合文化學習與科技運用,讓學生在創作中學習技術應用,體會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結合,並製作出具個人創意與地方特色的門牌作品。

美感預期成果

  1. 文化理解提升:
    學生能清楚說明龍潭的文化背景、風土民情和特色,並能將其具體體現在門牌設計中,展現對地方文化的認識與尊重。
  2. 設計能力發展:
    學生掌握圖案設計、文字排版與黑白構圖技巧,能創作出結構合理且美感兼備的門牌作品,符合雷雕製作的技術要求。
  3. 創意與技術結合:
    學生能運用創意,將地方文化元素轉化為具有現代設計感的圖案,並透過雷雕技術完成實體門牌,體驗從設計到製作的完整流程。
  4. 作品分享與反思:
    學生能清晰表達自己的設計理念與創作過程,並在同儕互評中學習改進;同時,能反思設計如何融入文化內涵與實用性。

教師課後省思

在「在地特色門牌設計」六節課中,學生從認識龍潭地理與文化開始,逐步發展出對在地特色的關注與興趣。起初部分學生對龍潭的歷史背景與文化符號較為陌生,但透過地圖導覽、繪本閱讀與課堂討論,逐漸建立起對家鄉的認同與理解。在設計階段中,學生積極嘗試將龍、茶葉、客家花布等元素融入創作,展現出豐富的想像力與視覺表現。

教學過程中觀察到學生繪畫能力有落差,部分學生能自信地表達創意,亦有學生需要具體範例與更多引導。透過Canva軟體的導入,有效幫助學生的圖文編輯與設計,此外,黑白設計的限制也促使學生更注重線條與構圖的表現。

整體而言,此課程成功的跨域合作、結合地方文化與藝術創作,不僅提升學生的觀察力與設計能力,也深化了他們對家鄉的連結。未來若能加入實地走訪或社區耆老分享,將更能強化學生的在地認同與創作深度。

鄧曉如
桃園市立武漢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 桃園市立武漢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