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低彩度的調色與配色,如同減法美學,降低彩度,希望藉此也能讓學生學會體會,尊重環境色,高彩度與低彩的搭配。
美感預期成果 1 相異材質比較─從分辨觸覺「質感」與視覺「
透過花磚圖樣認識對稱圖形、排列構成、格線比例、色彩配置等美感條件,於探索過程中發現秩序為美感基礎,藉由實際的物件(花磚相關作品),認識質感、色彩與構成等構面於日常生活中的表現〫
透過墨色的深淺表現點線面的構成,邊框的選擇和宣紙之間的比例構成,設計成書籤小卡。
探討色彩如何與周遭環境達成和諧感,能對自己與他人的作品進行表達與反思
利用Vol08友情專刊,思考自己的特質,及自己喜歡和什麼樣的人相處,如何讓朋友協助你,彼此激發競選的點子,生出不同的火花。高年級青春期開始,開始有自我認同與人際危機,帶領孩子利用選舉大單元的競選設計過程,一步步認識自己,並能更有智慧、更正向客觀看待自己的交友狀況,達到相對效益
透過安妮新聞的黑潮漂流,帶著學生跟著廖鴻基老師認識黑潮、認識海上可愛的動物們。再讓學生用陶土捏出那些美麗的魚類。讓學生們不只是觀海,而是跟著廖老師的腳步出海!
將安妮新聞與校本閱讀和永續環境結合,發展出「讀衣無二 零廢時尚」課程。
課程中運用生活中隨處可得的紙張媒材,藉由紙的可能性實驗歸納出結構的基礎概念,檢視平衡穩定的結構配置和均衡設計,創造出力與美兼具的立體造型紙燈飾。
運用手機與色票的方式,蒐集學生日常的色彩觀察為主,透過自己身邊最熟悉的自身物品配色,再延伸觀察與各科相對應的網站、商標、圖示等資訊配色蒐集,最後進行校園巡禮的色彩採集。
透過此次課程嘗試啟發學生的創造力和美感感知能力。先透過美感報紙的篇章閱讀,學生將置身於一個豐富多彩的視覺世界,從文字和圖片中品味各種形狀和造型的美感,並將其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相連結。
從校園的植物出發,透過觀察、描繪,發表所觀察到的線條與色彩。
以海洋保育為題,讓學生設計圖像,將圖串聯成動畫短片,並結合自編故事,透過自己錄製的聲音創作出一部有聲動畫片。
以學校近年來的環境硬體整修工程為例運用美感設計做校園視覺識別的軟性創作,解決空間指標紊亂、方向感不明的問題,以設計思維為手段實踐美感設計於環境空間中。
透過安妮新聞對台灣特有種的基本認識,並將其轉化為自己的的神獸造型,最後再將平面轉為立體造型。
將門牌運用線上軟體進行色彩分析,加上各社區特有圖案,歸納出社區特色。
「以竹映光」之課程設計,一年級為杯墊組件;二年級為組合各種大小構面,結合自然領域光學單元,串起竹影,以符合適切功能性質之物件。
引導學生運用 Big6 議題探究策略,探討「長照20」執行現況,並實際行動體會長者生活、青銀共學。
學生藉由教師課程上的引導瞭解質感是觸覺、視覺與經驗連動的統合概念。
運用組字構成,思考與建築本體立面或橫面之間的關係,提出社區招牌的創意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