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蝶豆花加入酸性果汁及白色、彩色汽水等做調色,讓學生發現色彩變化,再用石蕊試紙實測飲料酸鹼值,精確的調出想要的顏色。
實施對象 場次一 學制:國小 課程講師:王煦中老師(居夏設
利用實物與影像介紹自然與人工表現的多元質感,讓學生實際觸摸不同的材質,感受生活中的各種質感。
調查家鄉街道色彩進行家鄉街道地圖設計,創作家鄉地圖。
運用美感構成,對於漸層、對稱、均衡、韻律等美的形式的講述、引導及討論,讓學生透過生活中周圍的事物,去感知美的形式原則,並將這些形式原則運用彩繪,表現在各種不同的水果形象之中。
以安妮美感報紙第六期、夏日特輯作為媒介,進行「我心目中的 怪物」想像繪畫創作
了解黑潮進而思考台灣圖像多以陸地生物為主,而嘗試繪製以海洋生物作為圖像。
「火星世代-The Mars Generation」的演化的歷史圖表期待學生運用安妮新聞的圖文擷取和敘事之能力,藉由電腦資料的查找與收集、整理與歸納,將不了解的歷史以口頭方式介紹出來。
此課程以藍色和「PM25空氣指標對照表」的色彩認識作為課程計畫色彩發展重點。
運用安妮新聞夏日特刊中的「台灣妖怪的魔幻世界」以及「台島神獸誌」篇章,讓孩子認識台灣妖怪及神獸的起源。
在匆匆的生活步調中,大家常低頭流連於科技產品,對生活周遭的環境愈發不關心,透過「房屋的記憶」美感課程,認識建築裝潢上具有台灣時代性的五種裝飾工法。
先讓學生使用童軍工程組合模型熟悉衍架結構和綁繩結的技術,然後與特教班協調合作,在有機菜園中搭設符合他們需求的爬藤類作物棚架,實踐運用結構的工藝智 慧,並且利用完成品種植農作物,融入生命教育。
透過比例學習工具,讓學生操作體驗版面配置的比例關係;以「比例的眼光」觀察,進而融入生活運用。
將餅乾試為一種脆弱的材料,各式型狀成為模矩的概念,並以「疊高」與「承重」做為本次課程最主要的動機,藉由操作食材進而產生的結構,會有內在的「堆疊」及「排列」的美感,。
以細菌與病毒為主題,結合疫情經驗、培養皿藝術,讓學生創作寄語心瓶表達祝福。
『你覺得大稻埕是什麼顏色?』從迪化街水果乾的色彩調查開始。透過對食物水果乾色彩的觀察,以色票來對應與擷取顏色,是把日常食物像素化的一套編碼動作,學生可以將水果乾色彩從中萃取出的各個單一顏色之後,再排序成連續的色階,將極簡化的顏色操作,轉變為色彩美感體驗。讓色彩同時豐富學生對於味道與在地記憶的領域。
The Anne Times-節慶-我對家記憶的味道
利用冬季特刊,來讓學生了解節慶(特別是過年春節的傳統文化),也體驗各國對同一慶典不同的慶祝方式。
探索紙張的質感與色彩,以及實際生活中的文化美感、意義與目前台灣紙張印刷在質感上的運用思維。
希望學生能找出自己喜愛的顏色,或能代表學校的顏色,或是有回憶連結的顏色,讓學生把色彩跟美的十大原則中的律動做一個串聯,讓色彩跳動起來。
利用不同寬度的灰階色塊及條紋編排出各式T恤,將這些花紋跟各種身形搭配,理解服裝花紋挑選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