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第四期的封面讓學生產生好奇,引導學生思考安妮報紙的圖畫有什麼意義,激發學生的高層次思考能力,並從中認識抽象圖畫。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運用橡皮擦雕刻,引導學生動手創作專屬印章,學習圖案設計、刀具使用及細節刻劃,培養專注力與耐心,也從過程中練習面對失敗的機會,並帶入勇敢嘗試的議題。
將瑜加結合安妮新聞的「HEALTH」AT EVERY SIZE,運用人體去模仿動物的形狀或是行為,與自然的連結,更可以活動到較少觸及的肌群,增進同儕之間有互動學習的機會,
透過觀察報紙內容,找出指定的圖像,並認識不同時期或不同國家象徵「美」的代表物。
透過觀察報紙內容,找出指定的圖像,並認識不同時期或不同國家象徵「美」的代表物。
藉由安妮新聞第四期的Music版,結合學生喜愛的韓國流行音樂,並結合大學18+1學群分組討論,用團體合作的方式將各自分配的學群參考安妮新聞的文字及排版,完成一篇主題報導。從中讓學生更理解大學的學群與搜尋資料、文字版面設計的能力。
閱讀安妮文本的形式,經由把閱讀報紙的步驟進行拆解,從找課程文章,快速瀏覽全文道將有興趣或疑問的部分作記號,深刻瞭解文本內容並整理成筆記,運用閱讀的過程讓孩子去反思文章和融入其中的知識到日常生活裡。
透過閱讀與討論的過程,引起學生對於虛擬網路與真實世界的區別產生想法,並藉由如何保持與網路世界的距離、留意陌生訊息、不被按讚數而情緒跌宕等議題,讓學生學會最自在的網路媒體使用方式。
以建築科相關的馬賽克為媒材,希望讓學生從排列馬賽克磚及施作鋪面中得到實作經驗,日後也能融入建築設計。
透過注連繩的創作,讓學生體驗日式傳統稻草工藝的美感,了解注連繩的歷史與意義,並學習如何將其應用於現代藝術創作中。
延伸113-1「袋袋相傳」的課程概念,進一步探討盒子作為三維立體物體的特徵。
融入AI生成影像,希望同學從生活及周邊的觀察開始,引發同學利用錄像裝置媒材,對觀眾做出提問或表示。
透過觀察與學習,了解建築中的藝術裝飾元素,並學習這些元素的歷史意涵與結構特點。
透過將廢棄課桌椅拆解、分類與重新設計,學生能學習到如何將生活中的廢棄物轉化為有用的設計材料,從而提升環保意識並實踐永續發展的理念。
運用水泥花格磚的設計課程探討:重複的單一元素如何建構美感秩序?
配合清明節令與蘇軾國文課程的相關,文壇以外蘇軾的多元認識發展成遊戲的課程。
一人一故事是生命故事的融合,對學生及家族故事的尊重與聆聽,幫助他們完善理解自我意識。
本次課程從學生熟悉的校外教學切入,探索對於朋友的欣賞及喜好,再延續到對於朋友特質的觀察,增加對於自身交友偏好的探索。
本課程「魚」你共存,守護蔚藍,旨在讓學生認識海洋生態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係,並反思如何透過行動守護海洋資源。
希望透過閱讀、討論這份報紙讓孩子了解若要呈現一個主題,可以從哪些面向出發蒐集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