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對於生活中的比例有所感知,更能有比例關係有審美的情緒。
過第15期《安妮新聞》報紙「夢想」主題,引導學生透過讀報進行美感智能閱讀教育,讓學生從滿版圖像式的封面引導學思達思考,得知《安妮新聞》如何誕生?透過教師的提問與示範、學生分組討論報紙版面的排版設計構成三元素:圖片、文字、色彩以及美感四構面色彩、比例、質感、構成圖文編排練習,解構報紙構成元素、封面內頁、全部頁面構成、內容概念與延伸。
觸摸不同質地的纖維,探索不同的質感層次,思索改變與創造的無限可能。 美感來自生活,為了提倡環保永續的概念,結合校園枯枝素材,轉化材料的基底特性,講究材料的處理方式。
城市線條中,以仰角簡化建築,融入天空留白。認識美感要素,從攝影到「拼豆」材料呈現構成趣味。
實施對象 學制:國小 課程講師:羅睿琳老師(彰化藝術高中)
透過安妮新聞,培養學生對於文字、插畫與排版的美感,並養成藝術欣賞與創作的素養,從生活環境中體驗美感。
結合《安妮新聞》神話、怪物圖文內容的閱讀,進行「神怪圖說」的課程教學設計。
介紹臺灣傳統紅磚,從立體排列引導美的原則概念,進而運用材料為作品架構安排。
透過個人讀報、分組共學,培養資料整理的能力,並加廣國文、國際、歷史、文化、美感知識。
以〈美感學習工具手冊指引〉的紙模模板提供學生操作練習黏合平面紙形。初步體驗「造形」和「結構」關係,理解同一張紙改變形式,就能改變結構關係。接著嘗試不同造型組合且說明其用途,目的連結「造形」和「功用」的關係。透過容器乘載作用,嘗試重量對結構的影響及思考如何補強(思考可能的材質銜接點及結構可能遇到的問題)
實施對象 學制:國小 課程講師: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小
藉由線材的認識到傳統線材取得不易,認識到香蕉絲、苧麻、竹、月桃等材質取得方式不同,也藉由觸摸來了解傳統自然材質質感。在課堂中也安排手紡錘製作,簡易的木棍以及圓形木棍就可以製成,學習自製紡紗工具,讓學生了解線材的製作過程,也藉由太魯閣族人這樣的織布記憶方式,學生在手捻線的同時,將對於他們的色彩故事紡入線材當中。
以「花磚」為主題帶入課程,帶領學生重新回到時光的回憶中,並且認識用磁磚去裝飾的生活環境美學。
本課程資料來源為《安妮新聞-腦筋急轉彎》,透過《基本情緒圖鑑》、《情緒探索地圖》、《看圖說情緒》和《情緒與色彩》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情緒多樣性、情緒表達、調節與影響。學生將學習如何辨識基本與複雜情緒,探索情緒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並透過情緒表達與分享,增進自我認知與情緒調節能力,因此課程活動包括「情緒辨識」、「表達情緒」以及「看圖說情緒」等。
本課程以安妮新聞Vol4之Music版「從私生飯到怪物新秀:K-pop世界的A到Z」的報導內容形式及排版作為架構,引導學生分組討論自己感興趣的議題,將議題進行廣度探查,最後以英文寫作,完成自己(小組)的專題報導。
從近年來熱門的漫威電影導入,讓學生就各個英雄人物的能力、人格特質及造型進行分析,搭配安妮新聞(VOL11)P08-【英雄是怎麼練成的】,透過分析與討論,設計屬於自己獨一無二、擁有特殊能力的英雄面具。
結合多篇報紙的內容,按部就班,設計多種學習單讓學生們認識情緒、表達情緒,學生們也回饋老師這樣的課程體驗,對認識自我很有幫助。
實施對象 學制:國中 課程講師:新泰國中 張倩菁老師 班級
藉由安妮新聞發現符號—語言、文字與藝術的關係,運用階層圖與美術科的主副色調、以圖代文的課程,培養學生美感素養。
這個年紀的學生對於色彩已有自身的主觀偏好,在挑選或購買物品時往往會顯現,從自己平常喜歡使用的物品出發,尋找自己的色彩密碼進行顏色分析,賦予顏色意義,讓色彩與學生自身個性做連結,更讓學生知道自己潛在的個人特質,原來色彩不單只有喜好還多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