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緒議題為主軸,結合三篇文章,深度探索情緒。
以安妮新聞第六期延伸至藝術家描繪瘟疫時代作品,引導學生從疫情色彩聚焦至日常上學路,歸納五城色彩。
課程搭配安妮新聞「基本情緒圖鑑」探索情緒,教師引導學生以色彩表現作品。
學生能認識基本的排版、色彩關聯、版面比例與元素構成,強化學生對版面平衡與色彩搭配的敏銳度,結合校內軟硬體的資源,達到美感與資訊科技跨領域的有效教學。
藉由牛奶紙漿製成的手抄紙,運用知識與技法操作,創造出所選用的質感形容詞。
本次課程設計的教學目標與106-2結構教案「多力多姿的結構」不同,106-2只嘗試一種承重結構(椅子),而107-2則讓學生同時嘗試設計平面承重(椅子)和曲面承重結構(蛋杯)。因此在整個課程開始之前,便讓學生清楚了解自己將挑戰兩種承重結構及須達成的目標。
透過這一系列活動,學生將學會尊重與同理他人,並通過有意識地聆聽和閱讀,更加細緻地感受自己和這個世界。
安妮新聞第六期和微生物的議題有相關。本期報紙內容包含細菌最愛的十大勝地、各個常見微生物的介紹、顯微鏡以下的微生物世界、與微生物有關的藝術創作、書籍介紹…等主題內容。 藉由讓學生閱覽安妮新聞第六期,完成教師出的填空題的學習單,確定每位學生對於各篇都有基本認識,請每位學生說出本期印象深刻之處。 接下來請學生各自選擇有興趣的微生物,翻閱報紙或上網查詢相關資料,並...
透過商業攝影的方式,增進校內學生彼此交流與增進自我對本科的認同。
九年級學生曾參加過露營,對戶外建築有感。課程將模擬結構活動,設計帳篷模型,擴展美感與建築認知。
透過美感元素的分析和統合,引導學生解決美感與生活運用間的學用落差,並且透過反覆不斷的練習,達到美感在生活,生活在美感的教育理念。
透過色彩課程的引導,觀察生活物件,以此製作感恩小卡,嘗試呈現無形情感(感恩)與色彩間的連結。
分析一個刊物該具備的基本架構,並觀察好的刊物須具備的條件或要素。
使用Pantone色彩系統作為色彩認識的學習工具.發揮學校特質.運用校園色彩引導學生了解生活環境色彩的配置與合宜性。
將校園中的斷枝打磨拋光或打花,體現出木質維度,感受其內外的樸質感。
學生從學習歷程的討論、分析、實作過程,歸納構成的美感關鍵要素,體認適當的點線面構成配置及基本配色原理對平面設計的重要性,進而將所學應用於學校操場防爆牆面的平面設計
結合國語課本課文與安妮新聞去進行本課程,在課文中,介紹了許多亞洲國家的特殊之處,為了讓學生們增加世界觀,從介紹各國之最去進行發想,想到了可以讓學生們透過分組進行小組報告,報告主題選定亞洲一個鄰近國家去進行介紹,利用科技融入的方式,使用平板進行資料蒐集,讓學生們練習摘要、精簡內容,延伸國語課的學習內容。透過資訊課所學的CANVA軟體進行簡報製作,介紹該國家的亞洲之最,也結合Google地圖,讓學生們...
帶領學生進行字體散步,藉由「嘉市體」的介紹,進行點陣字體、刻印創作練習,了解字體設計的構成原則。
從質感【探索】、食器【對話】到生活【連結】,透過觀察觸摸各種不同質感的器皿,繼而引導學生運用多媒材混和,進行材質創作,並讓質感發揮效用。
教師篩選Emotion Cards,挑出5張來問學生,如果你在這張圖片中,你可能會有什麼心情(快樂的happy、害怕的scared、生氣的angry、難過的sad、失望的disappoin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