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安妮新聞【微生物大百科】引起動機結合上課單元【培養皿裡的微觀宇宙】,與學生分享微生物作品,透過描好色的圓片沾水後放在抹布上,觀察其色彩的毛細現象,最後將圓片沾膠水按順時鐘順序黏上紙杯邊緣,完成衛生紙花。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以校本課程-「閱讀飛夢力」結合學科本位藝術課程為中心,融合性別平等及社會情緒學習等議題,結合〈勇士歌〉的演唱學習與情緒圖卡遊戲、情緒與色彩的連結,練習自我覺察同時探索他人情緒。
帶入性別刻板印象、性別平等等議題,反思日常生活之中,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想法與決定,課程分為四個階段,閱讀、討論、發表、創作,最後透過繪製書籤的活動跳脫性別刻板印象。
以「認識自我、表達自我、接納自我」為主軸,透過多元活動引導學生探索個人特質與內在價值,實地走訪國漫館,感受臺灣漫畫文化,拓展藝術與文化視野,結合「我是大安囡仔」單元中,透過自畫像創作與同儕互動,學習描繪獨特的自己,運用周哈里窗理論與CANVA數位創作,將AI與音樂創作平台SUNO創作自己的主題曲,最後發表成果展覽展示。
從貓奴藝術家為引導讓學生,了解動保知識與愛護動物,完成學習單並進行口頭發表,並使用平板閱讀安妮新聞官網,進一步閱讀更多安妮新聞提到的議題,發現生活中隱藏的性別刻板印象、家庭分工與職業、分辨性騷擾與性侵害等。
藉由第19期安妮新聞探討「女性之美」,探討跨越各世代,不同文化的美,來思考女性發展的議題,做一個學習歷程成果。
從讀報「看見」圖文共構到「感受」再結合「表達」,閱讀後進行情感分享、想像延伸、角色扮演,從中去訓練學生思辨假新聞的能力。
透過安妮新聞報紙理解能源消耗的現況,讓孩子們學習用自己的方式帶來改變力量。
從封面插畫切入搭配學思達講義,進行發想理想的節慶活動,並繪製活動海報。
從「夢想」導入,以名人故事了解到實踐夢想的過程,並透過周哈里窗認識自己。
以台南下營區的「五寶產業」為主題,結合美感教育進行明信片設計。
將環保議題融入課程,培養藝術表達力與環保意識,並引導其為永續發展貢獻力量。
將安妮新聞第15期「夢想」為核心,小組成員間討論與分享,初步描繪個人未來的夢想藍圖,以夢想公寓與學生個人經驗連結,發展多元思考,報紙導讀引導排版設計、圖片運用等,提升視覺美感的敏銳度。
以「情緒探索地圖」帶入到健康教育課程中,引導學生認識六種基本情緒,並透過圖像與肢體活動,讓學生將內在感受具象化,與同學們分享彼此傾聽與回應,促進同理心的建立。
以認識情緒為主軸,透過多元媒材與情境體驗,引導學生探索情緒的樣貌與意義。
透過報紙認識各物種生命的來源,與觀察生活周遭的動物,發展尊重生命與同理心。
運用Canva進行設計、結合ChatterPix Kids製作影片並用padlet上傳作品分享,跨學科學習美感,課程以「我的超人服裝設計」引導學生設計一套結合多元文化、性別平等、生涯規劃及品德教育的超人服裝,將社會議題與職業興趣結合。
透過閱讀、影片欣賞,引導學生思考流浪動物保育、公平正義等議題。
以第四期的封面讓學生產生好奇,引導學生思考安妮報紙的圖畫有什麼意義,激發學生的高層次思考能力,並從中認識抽象圖畫。
運用橡皮擦雕刻,引導學生動手創作專屬印章,學習圖案設計、刀具使用及細節刻劃,培養專注力與耐心,也從過程中練習面對失敗的機會,並帶入勇敢嘗試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