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將廢棄課桌椅拆解、分類與重新設計,學生能學習到如何將生活中的廢棄物轉化為有用的設計材料,從而提升環保意識並實踐永續發展的理念。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運用水泥花格磚的設計課程探討:重複的單一元素如何建構美感秩序?
配合清明節令與蘇軾國文課程的相關,文壇以外蘇軾的多元認識發展成遊戲的課程。
一人一故事是生命故事的融合,對學生及家族故事的尊重與聆聽,幫助他們完善理解自我意識。
本次課程從學生熟悉的校外教學切入,探索對於朋友的欣賞及喜好,再延續到對於朋友特質的觀察,增加對於自身交友偏好的探索。
本課程「魚」你共存,守護蔚藍,旨在讓學生認識海洋生態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係,並反思如何透過行動守護海洋資源。
希望透過閱讀、討論這份報紙讓孩子了解若要呈現一個主題,可以從哪些面向出發蒐集資料。
透過恐龍生存年代的資訊激發創作,形塑心中假想的不同種類之恐龍樣貌。
以「構成」為課程主題,帶領學生了解構成與美感經驗的關係及其在生活中運用的特點,提升學生對美感的感受力後,透過練習並引導學生思考怎麼樣的分割畫面能表現出層次與美感。
課程靈感源自「屋、樹、人」心理測驗,以石土(含礦物微粒的黏土)材料建築創作為核心,結合燈光設計,讓學生創作一座能點亮情感與內心的小屋。
引導國中生藉由藝術創作探索自我,並融入生涯規劃,讓學生在創作中思考未來,及早規劃生涯方向。
引導學生透過遊戲化學習和探究式學習,提升對質感的感知、理解和應用能力,並融入永續發展理念,培養學生的美感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以《門牌的記憶》繪本為引導,結合龍潭的文化背景、風土民情、地理位置和特色,帶領學生完成創意門牌設計,並以雷雕方式進行實體門牌製作。課程共分六堂,從文化認識到設計實踐,逐步深化學生對龍潭的理解與設計能力。
課程結合色彩心理學,引導學生思考:暖色系或冷色系,哪種更適合表達我的情緒?了解情緒的色彩光譜,並加入社會情緒學習 (SEL)的二項學習:「自我覺察和人際關係」,讓學生對於自身的價值觀、興趣與優勢抱持實際的知覺,能夠辨認自身的情緒反應。
透過觀察食物形色氣味討論鮮食與剩食的色彩與樣態,讓學生能重新檢視食品保存的狀態,面對剩食時能具備基本判斷能力,並嘗試思考剩食的去路。
自製空氣盒子,實測探究空氣品質,讓同學都能成為公民科學家。
運用設計思考,帶領學生在真實環境中學習觀察和分析,以增強他們的設計敏銳度和創意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