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質感壓印陶盤

核心概念
  • 發現日常生活中的質感物件
  • 嘗試將平面紙型立體化
美感知能
  • 能手擀陶板並將材質壓印於陶板上
  • 能利用紙張的剪黏,將平面的紙張構成立體的盤或碗

課程概述

藉由陶土這個媒材,擀成陶板後採集生活中的物件。
從陶板採集,去發現日常生活中的質感紋路,例如:腳踏墊、玻璃窗花、烤肉架、藤編紋路、蕾絲花紋…等,並思考這些紋路能做成什麼?

利用紙張剪開、黏合,去練習設計盤、碟、碗的紙型。
依照紙型將陶板裁切後壓印質感,運用陶藝技巧黏合成立體作品。

燒成經由素燒800度,再釉燒1230度後方能成為質感壓印的陶瓷作品。

美感預期成果

美感是⼀種觀念、氣質與⽣活態度的整合。
從質感構面出發,透過陶藝這個媒介,讓學生尋找校園中能採集的質感壓印。
並利用紙張思考從平面到立體的容器。

這樣⼀種藝術與⽣活整合的載體,與校園環境結合,透過藝術美學的啟發,重新審視⽣活應⽤,培養青少年從⽇常裡,認識美的知識、能⼒與態度,從欣賞、實作到展演,關注學習與⽣活的結合,實踐藝術與⽣活的關聯以展現當代美感意識及能⼒。

教師課後省思

  1. 利用陶板採集質感,與土的乾濕度有關,太濕太乾都不易操作,但能透過實驗讓學生從錯誤中學習。
  2. 質感壓印的深淺程度不容易控制,想要留下深淺適中的紋路需要多練習實作。
  3. 完成質感陶器後,有少數學生使用化妝土上色,但化妝土的使用與色調不容易操作,經常導致燒成後與預期的色澤落差,這部分尚須調整。
課程規劃
  • 01
    1.認識日常生活中的質感物件。2.認識材質在藝術品上的衝突性。

    1.教師設計日常生活中的質感畫面,藉由發現校園中不易覺察的美感細節為引起動機。
    2.從當代藝術品中,理解藝術家製造材質的衝突性。
    3.認識陶土這個媒材,捏陶時的柔軟與燒成後的堅硬。

  • 02
    1.能使用陶板採集質感。2.探索與發現校園環境的質感拓印。3.思考材質的運用與可能性的發想。

    1.教師示範擀陶板,再讓學生分組各自操作。
    2.利用陶土的柔軟拓印採集校園的質感,例如:玻璃窗花、藤編椅子、磁磚牆面、樹皮紋理…等。
    3.從尋找與採集過程中能發現意想不到的美感呈現。
    4.陶板的採集拓印需要控制力道,有時需要墊著塑膠袋,防止陶土黏在物品上。
    5.將採集完的陶版裁切成試片約5x5cm大小,一位學生需拓印5片。

  • 03
    1. 紙型設計:嘗試剪、黏讓紙張成型。2.設計能盛裝物品的立體造型。

    1.將日常生活中的紙杯、紙碗、紙盤剪開後,觀察並思考從平面紙張到立體成型方法。
    2.先剪下圓形或方形,再局部剪開與黏合,即可思考立體造型的構成。
    3.能否成為立體造型?能否盛裝物品?有待學生思量。

  • 04
    1.將陶板拓印上選定的質感。2.藉由開發的紙模裁切於陶板上。3.能黏合陶板成為立體容器。

    1.將第二週與第三週的課程實作內容結合,從擀陶板,壓印質感紋路,依照設計出的紙型裁切陶板到黏合成型。
    2.老師提醒與示範陶藝的黏合技法─打刀花、上泥漿。
    3.修坯與調整質感陶盤。
    4.燒成:素燒800度。

  • 05
    1.認識上釉技法。2.浸釉與擦拭坯體。

    1.老師介紹釉料的物質與燒成原理,認識上釉的技法:噴釉、浸釉、淋釉、塗釉等。
    2.上釉實作,浸釉法。
    3.擦拭底部並修飾釉面。
    4.燒成:釉燒1230度。

  • 06
    1.檢討作品。2.討論創意市集販賣商品的運作。

    1.查看燒成後的作品,分組討論優缺點。
    2.思考質感在生活中的運用。
    3.討論創意市集的呈現。
    4.思考生產與消費議題。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