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取作《獻給明日的( )》,正是同學的作品名稱,括弧的填空為同學各自表述,觸及最關心的人權議題並填入相關詞彙,如「自由」、「民主」、「平等」、「希望」、「自主」等,最後將作品裝置在校園中,共創對於人權的期盼與許諾,並珍視及維護人權。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課程設計從國際丹寧日背後的核心價值觀,平等、尊重和尊嚴出發。
觀景窗故事集的窗有兩層意涵,一是攝影課時取景的「窗」,二是學生想要詮釋的「窗」。
本課程與校本課程的大橋頭社區課程結合,藉由木育教育與民權里木材產業文化融合,引導學生學習以影像記錄認識柴寮仔~木建材一條街街區,期望學生能與在地文化的認同連結,與地文化和社區營造做結合進行創新,重新活絡柴寮仔的地方產業,喚回柴寮仔日治時期聚集許多木材產業的地方興盛的光輝印記。
行星系統是由恆星為中心藉由引力束縛周圍非恆星天體(行星、衛星等),它們間的關係模擬為人自誕生後,與家庭、社區、學校、社會等系統間的互動,雖然國中生的生命歷程只有十餘年,但已漸形成個人特質、興趣、能力與價值觀,期望從課程中引導創造星球的過程裡,讓學生尋找自我。
介紹海洋及生態環境所面臨的危機、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分組討論腦力激盪,用心智圖方式寫出來或繪出人類對地球的侵害。運用減法設計,將不該在自然生態環境中出現的漁網、河流中垃圾、海洋中的塑膠袋…等挖空留白,省思照片中的人工汙染,反思共創永續經濟、永續生產、消費的生活方式。
課程主軸希望能透過自然環境的發想,悉知對環境的關注態度,並從中延伸傳統工藝技法深入了解在地之特色,表現出自我家鄉的樣貌,以家鄉色彩的土壤成為手帕染色的主要色彩,帶出環境是成就我們自身色彩的源頭,以達對自我身分上的認識與認同。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原住民族文化及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PBL課程概念之進行,賦予廢棄材質原藝再生之美感,讓無用之廢棄品以原住民族美感藝術思維找到新生命!
課程由阿美族的『野菜文化』作為起點,從野菜的觀察著手,帶入色彩、質感的美學概念,製作出屬於野菜的色票。
透過野菜拓印,將圖樣經過電腦編排產出為野菜餐墊,引導學生認識野菜的特色和野菜文化中族人如何看待自然資源、珍惜在地文化,了解文化與智慧傳承的重要性。
透過野菜拓印,將圖樣經過電腦編排產出為野菜餐墊,引導學生認識野菜的特色和野菜文化中族人如何看待自然資源、珍惜在地文化,了解文化與智慧傳承的重要性。
帶領學生探索餐桌擺盤設計中的美感、色彩與構成藝術,將日常的用餐經驗轉化為創意實踐。
至校園周遭進行文化資產社區走讀,分析街道建築與傳統文化色彩的異同,運用材質與配色概念重構街道景觀。
運用隨處可得的織品與纖維素材,藉由穿織與編織的技法組合,覺察協調或特殊的紋理構成和色彩配置。
以「西北雨」一文的圖像元素,結合語文、視藝與理化跨域,從大武山稜線的觀察、雲的形成等進行創作。
透過「對地球表達善意的選擇」引導學生對商品進行觀察分析,並歸納出自己在做出消費選擇前所思考的要素。
以世界珊瑚礁日與世界海鳥日為主題,以搓針代替畫筆,羊毛代替顏料,再現珊瑚之森、海鳥之境。
藉由巧克力球的設計,透過質感概念的引領,開啟學生另一扇體驗美感感受之門。
藉由各國到澎湖在地飲食文化的介紹,運用立體黏土與矽膠翻模,讓學生呈現節慶食物的特色。
教師利用自製的質感教具讓學生進行質感意象訓練,並以手邊現有的材料設計符合物品的質感收納盒。
將風鈴和SEL結合,通過質感表現豐富情緒和社會互動的象徵性。質感在創作中不僅是視覺或觸覺的呈現,更是情緒表達的具象手法。
從樹木到樹枝筆、質感與比例關係探討,帶領學生去體會「枝椏所呈現的比例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