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祈願注連繩

核心概念
  • 取材自然具在地特色。
  • 結合農廢再利用與傳統工藝。
  • 日本文化理解結合個人意義。
美感知能
  • 觀察稻田的生態環境、稻草的質感。
  • 學習稻草的基本編織技巧,運用合宜的材料與構造方法。
  • 培養學生的創意表達能力。增進日本稻草工藝鑑賞能力。理解永續設計與地方創生。

課程概述

注連繩文化是日本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元素,是一種用稻草或麻繩編織而成的裝飾物,通常用於神社或家庭的入口處,以標示神聖的空間。它的主要目的是用來驅邪避凶,並標示出神明的居所,通常會在新年、祭典或其他重要的宗教儀式中使用。繩被視為神聖的象徵,能夠隔絕不潔之物,保護居住者免受邪靈的侵擾。注連繩文化不僅是一種宗教象徵,更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傳承,反映了對自然和神明的敬畏。 

學校附近的桃園神社是美感文創的實例,本課程藉由觀察建築空間與文創設計,認識日本文化與設計美感。 透過注連繩的創作,讓學生體驗日式傳統稻草工藝的美感,了解注連繩的歷史與意義,並學習如何將其應用於現代藝術創作中。課程結合手作搓捻稻繩技術與美學分析,提升對傳統手工藝的欣賞。創作媒材結合學校校園中種植稻田的特色資源,運用採收稻子後的農廢創作,不僅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亦是落實永續循環,環境保護到社會經濟發展,都是實現SDGs的重要途徑。加上敝校與日本姊妹校每年會進行參訪,此課程亦能提升對日本傳統工藝認知,增進藝術文化交流。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認同學校與地方特色,理解永續循環與美感經濟的趨勢,藉由實作融入個人創意與體驗傳統工藝之美。

教師課後省思

  1. 學生對文化與環境議題的感知力提升
    透過觀察桃園神社與注連繩的文化背景,學生展現出對日式美學與地方創生議題的興趣。他們能主動連結在地稻田資源與永續設計概念,顯示出跨文化與環境議題的敏感度,學生表示透過實作更能理解傳統文化與永續設計的價值。 
  2. 實作過程中展現專注.合作與創造力
    學生都是第一次運用稻草創作,實作部分對於材料處理仍需加強,但多數學生感到新奇有趣並覺得頗考驗耐心。在稻草編織與水引結編織過程中需要同學相互幫忙,增進彼此合作交流。而在注連繩創作階段,學生不僅投入於技術操作,更能從形狀、紋理、色彩與象徵意義等面向進行個人化設計,學生將美感觀察轉化為創作表現,並在過程中培養出審美與創造思維。
  3. 從互評與展示中深化反思與表達能力
    在課程最後的作品展示與互評活動中,學生能學習清楚表達創作理念,並從同儕作品中學習不同的設計觀點。這不僅提升了他們的表達與溝通能力,也促進了對工藝與文化價值的再認識 。
課程規劃
  • 01
    文化觀察與認識地方創生

    若時間可配合結合地理課進行實地踏查,若無法親自走訪,則可運用google map的街景功能,引導學生觀察桃園神社的建築環境與空間布置,思考日式美學的元素,聚焦環境中的注連繩造型與美感,導入介紹注連繩的歷史、文化意義及其在現代藝術中的應用。展示各種注連繩作品的圖片,運用視覺資料分析其材料與美感特徵。引導學生思考永續材料對環境的影響,分享對傳統稻草工藝的看法及靈感來源。認識設計團隊發揮美感致力於地方創生帶來的美感經濟效果與改變。

  • 02
    認識材料與工具

    觀察校園中的稻田環境與生態,引導學生思考稻草農廢再利用的意義,認識永續材料與綠色設計對環境的影響。欣賞稻草藝術家的作品。分辨稻草的構造與觀察質感的差異,注連繩通常呈現出一種圓形或弧形,象徵著圓滿和無限,在注連繩的兩端,常會有稱為「注連飾」的裝飾物,包括稻穗、紙垂等,象徵著繁榮和祝福。教導傳統稻草工藝如何搭配基本的編織工具,學生進行簡單的材料分類處理與準備。

  • 03
    基本編織技巧

    注連繩稻草基本結構分為:圓形本體、上方裝飾、下方垂墜,三部分。編織注連繩所需的材料:稻草、麻繩、紙垂 、植物等。編織技巧教學:教授學生基本的編織技巧,包括搓繩、扭結、纏繞等。實作練習:學生分組進行練習,互相交流編織經驗。個別指導:教師巡迴指導,提供技術上的協助。

  • 04
    作品構思創作

    教師說明稻草注連繩編織步驟,介紹水引繩結與特定圖像等日本傳統裝飾元素,引導學生考慮注連繩的美感要素與設計要點,從形狀、顏色、紋理到文化意義、功能性、材料選擇等方面進行思考。學生思考自己的作品主題,創作構思,並設計草圖。教師進度檢查提供即時反饋,幫助學生修正與改進。

  • 05
    作品創作

    教師示範注連繩組合構造方式,提示局部的組合要點。實作時間:學生根據設計圖,準備好自己先前練習稻繩的材料,運用編繩技法,選擇合適的構造方法,組合構成,創作個人化的注連繩作品。

  • 06
    作品欣賞與反思

    作品展示:學生展示自己的注連繩作品,並分享創作過程與靈感來源。互評與反思:同學之間進行互評,教師總結課程學習的重點與收穫。對優秀作品進行表揚,鼓勵學生持續探索傳統工藝。

匡雅麗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附屬桃園農工高級中等學校 教師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