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在天外燃燒
課程引導透過花蓮詩人楊牧《戰火在天外燃燒》詩詞中的描述,讓學生重新省思颱風與花蓮的關係,以及身為花蓮人面對颱風的感受。
從學生的角度思考自己的颱風經驗,年年經歷的颱風,除了放假,我們做了哪些準備?學習活動最後以防颱屋設計呈現,表現做為最熟悉颱風的花蓮人,面對颱風日常的生活體現。
「玉」術奇蹟
課程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透過觀看、察覺之過程,引發學生對生活中在地特色材料、廢棄回收材質之再生美感與組構知能學習,並完成戶外環保裝置藝術作品之設計。
臺東染(藍)
本課程設計製作 臺東染(藍)敲拓染布料,構造應用將結合藝術生活美感與具有實用機能的手工藝環保布料材質,可以運用部落、校園環境內不同的材料的質感,樹葉、植物、花草等來製作立體構造的敲拓染布料。
為椅子穿上鞋
下課後,腳套常會在學生兩腳椅的蹂躪之下,不斷的破損及脫落,以致老師必須要一直重複的貼膠帶固定椅子腳套,因此設計本課程,用設計思考一起解決「幫椅子穿上鞋」的學生環境問題。
花蓮空氣~體驗山海「空」間的環境「氣」氛
對於自己的生活環境也不應該只是用一些圖像或影片去理解,本課程希望透過學習活動的引導,讓學生用更多身體的感覺來探索環境的價值與意義。
平面與立體千年對話
改造一張平面紙變成千年不朽立體器皿
五感探索自我
透過自畫像,讓學生尋找個人特別之處,並運用切割、挖空、重疊、複製、覆蓋、撕邊甚至留白的技巧完成一件拼貼藝術自畫像創作品
自然印記:葉拓藝術與生態啟蒙與樹枝編織
以葉拓與樹枝編織為主題,結合自然觀察與藝術創作的表現形式,展現大自然的美感與細節。
東海岸珊瑚礁的呢喃
透過實地踏查臺東杉原灣南礁,讓學生,以拍照、質感採集等方式認識珊瑚海洋的美麗與海灘上的廢材,創作校園珊瑚保育宣導的公共空間作品。
校園行動誌
本課程希望透過認識環境美感要素,同學們將共同探索校園角落的細節與樣貌。透過反覆的討論過程,培養孩子觀察、發現、覺察能力,思考如何預防與解決,提升學生對於環境感知力。
世界藝族
以斗笠為主題物件,檢視共融元素,保留共同的文化價值,思考現代的需求,注入當代的美學思維,創造發想未來的新型斗笠,並運用走秀與口白的方式成果發表。
原住民編織環保布墊設計
本課程設計製作原住民編織布墊,構造應用將結合藝術生活美感與具有實用機能的手工藝原住民編織製作布墊,可以運用部落、校園內不同的材料的質感,樹枝、植物、葉子等來製作立體構造的原住民編織杯墊。
來逛菜市仔看質感
傳統市場是生活學習的教室,本學期希望帶學生走入菜市場,以美感觀察者身分打開五感,重新探索。而鄰近本校之士東市場在2017年五月有 美好關係 的「士東市場改造計畫」,為台灣市場的美學改造邁出美好一步,
想像美的感覺
教師引導學習,讓學生了解美感要素與條件,透過課程設計增強學生自身對美感生活經驗感受,以及加深美感對生活態度及品味的提升。
校園美感練習本
從認識各種質感,強化質感運用之經驗;再從校園中抽取色彩,表現校園特色為題的平面創作。
美從我開始
本課程活動透過六小時安排,建立學生對環境事物美感探討,讓學生從生活題材的經驗累積中探索美感學習歷程。
生活印象
從生活中搜集並轉化圖像進行絹印版畫製作,讓學生實地感受色彩的運用、圖與袋子間的比例、構圖的構成、與絹版的質感。
美就在您身邊
本課程設計一些生活中的題材,來引導學生討論與學習,讓學生了解美感要素與構面條件。
Postcards on my campus life 我的校園生活明信片
美感也不單是知識,也不應該是生活教條規範,它應該是合於用的目的,並適應於整體秩序的。而是在生活上便是比剛剛好更多一些的展現,所以「美感教育」不是技術的學習,它來自為生活累積之經驗,當我們開始對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敏感,便會開始願意開啟發現、探索、體驗、嘗試、運用、整合的歷程;換言之,「美感教育」是一種素養教育,也是一種自信心的養成。
光,是這樣就美了!
感受美、發現美進而實踐美,讓美感更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