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平面與立體千年對話

核心概念
  • 從平面到立體的結構、構造設計
  • 從多邊形的組合,討論比例與構成的美感
  • 從紙張到漆器的質感、色彩改變與探討
美感知能
  • 認識源自中華文化,並在日本發展成為現代生活日用器皿的漆器美
  • 認識漆藝的歷史與材料特性
  • 運用「反覆」構成的概念,設計立體器皿

課程概述

運用美感教育構面中的「結構」、「構造」指導學生製作能盛裝食物的器皿,並結合漆藝,改變原本製作器皿的紙張質感,讓紙張製作的器皿成為胎體,讓「漆」成為器皿的表皮,透過漆藝的製作過程,了解「漆」的材料特性,運用漆強韌的黏著性以及硬度,來增加紙張做成的器皿結構強度,再透過拋磨、推光的技術,
製作光亮的漆藝質感。過程中除了讓學生能運用折的技巧,讓紙張產生具有器皿支撐性特點的結構技巧外,也讓學生經由實地製作漆器的過程中,認識漆藝品,並能欣賞生活中漆藝品的美,進而將自己的作品運用於生活中。

美感預期成果

  1. 生活中裝盛食物的器物,需要什麼基本要件
  2. 運用尺規繪製練續多邊形(三角形、五邊形,六邊形…)
  3. 平面紙張到立體結構,黏貼邊的預留
  4. 運用尺、刀背輕壓摺線,產生精確折線的技巧

教師課後省思

  1. 學生遇到必須自己動手動腦做設計的課程,有些同學會顯得挫折。因此,在一開始的摺紙實驗過程中,教師需要有更多的鼓勵、示範。
課程規劃
  • 01
    探討具美感的杯盤比例,並將其結構簡化成幾何圖形的構成

    探討具美感的杯盤比例,丈量底、寬和高的比例關係,並簡化成幾何圖形(三角形、五邊形、六邊形)結構,接下來試著將這些構成立體杯盤結構的幾何圖形平面化。

  • 02
    運用尺規畫出連續正三角形、五邊形、六邊形

    運用尺規畫出連續幾何圖形(如:正三角形、長方形、五邊形、六邊形),找出器皿的「底」,再找出器皿的「身」,接著,設計黏貼邊。

    思考重點:需要去除紙張哪些平面部分,黏接後才能成為立體的器皿。

  • 03
    將平面構造,改變成立體構造

    1.運用美工刀、尺,裁切紙張,注意刀法精準俐落,確定將紙張切斷,不要用撕開的方式。
    2.所有的摺線,需要用刀背,並輔以尺,輕壓凹痕,利於摺出俐落的摺線。
    3.運用漿糊黏貼,並用紙膠帶協助固定,待漿糊乾了,再將紙膠帶撕掉。

  • 04
    認識漆的特性,並塗上第一層漆

    1.教師介紹漆的材料來源 。(漆樹汁液採集到精煉成漆的過程)
    2.運用熟黑漆加松節油稀釋後,薄博的平刷一層在紙做的器皿上,考量課程時間壓力以及漆至少一周才能乾透,因此,一次就要完成內部和外部的塗漆 。
    3. 認識漆是脂溶性若沾到手或是衣服,須用油清洗(教師備有沙拉油) 。

  • 05
    堆疊漆的厚度(第二層)

    1.認識砂紙號數的差別。(教師準備800號砂紙讓學生研磨已經乾的漆表面)
    2.研磨漆表面,讓表面粗糙,接著再塗第二層漆,讓兩層漆的表面更能密合。

  • 06
    堆疊漆的厚度(第三層至第七層)

    1.反覆前一周磨漆、上漆的步驟。
    2.認識漆若是塗得太厚,表面會皺皺的,需要用砂紙磨平。
    3.發現所有折線部分的凸處,是最容易漆磨過頭見底的部分,因此,轉折處需要輕磨即可。

  • 07
    拋磨漆的表面至光滑

    1.引導學生運用砂紙(從800號-2000號)依序研磨器皿內外的漆面。
    2.研磨過砂紙的部分漆會呈現霧面,要研磨至所有的漆面沒有任何的亮處。

  • 08
    完成「平面與立體千年對話」學習歷程

    1.學生將整個「平面與立體千年對話」製作過稱的步驟以及照片記錄並製作成學習歷程檔案。
    2.學生發表自己的完成過程心得。
    3.觀察同學們的作品,並說出結構美,比例美、質感美。

蕭妤鴒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