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課程引導透過花蓮詩人楊牧《戰火在天外燃燒》詩詞中的描述,讓學生重新省思颱風與花蓮的關係,以及身為花蓮人面對颱風的感受。
從學生的角度思考自己的颱風經驗,年年經歷的颱風,除了放假,我們做了哪些準備?學習活動最後以防颱屋設計呈現,表現做為最熟悉颱風的花蓮人,面對颱風日常的生活體現。
課程目標
- 從花蓮詩人楊牧的詩詞引導,思考颱風與花蓮在地生活的關係。
- 從學生個人的生活體驗,重新理解颱風對自己生活的影響。
- 透過「防颱屋」設計,思考人與居住環境的關係。
- 重新省思自然災害與生活和平共存的可能方式。
教師課後省思
- 從文字(花蓮詩人楊牧的詩詞)引導思考連結生活印象,對學生來說更能理解詩詞的意義,對於平凡的生活事件,能以不同層次的感受去思考。
- 課程從學生個人的生活體驗,重新理解颱風對自己生活的影響,學生能對颱風事件更有感,並且能引發深入探索的興趣。
- 透過「防颱屋」設計,思考人與居住環境的關係,是可以發揮想像力的創作空間,而作品除了想像之外還有生活經驗的連結。
- 學生的繪製能力還需要再加強。
課程規劃
-
01花蓮的颱風經驗
透過花蓮詩人楊牧《戰火在天外燃燒》詩詞中的描述,讓學生重新省思颱風與花蓮的關係。
-
02颱風來了
課堂討論除了放假,我們做了哪些準備?學習單列舉花蓮人會做的防颱措施有哪些?
-
03想「住」在花蓮
學習單列舉想住在花蓮的理由,討論哪些防颱措施跟花蓮吸引人想要居住的理由相衝突。
-
04「住」在哪裡?
從謝德慶的作品《戶外》討論「房子」的概念與「家」的意義,並讓學生自己定義自己的房子。透過課堂討論,思考花蓮的「防颱屋」的目的與需求。
-
05「住」在這裡
以「防颱屋」剖面圖設計表現自己對於家及房子的概念。
-
06「住」在這裡
透過分享討論修正設計圖。
-
07我「住」在這裡
作品分享:以口頭發表介紹自己的設計理念,並與同學討論設計的優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