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讓花蓮的「綠」被看見

核心概念
  • 資訊視覺化及圖像海報的溝通表達
美感知能
  • 環境議題,SDGs目標
  • 構成KIT工具和資訊圖表轉化練習
  • 運用線條和幾何形,呈現主從關係、群組關係、區塊分割的構成

課程概述

因應SDGs的目標,平和國中身處在志學和平和旁,這裡有一大片標榜無毒有機農田,孩子卻不一定有機會親近,希望孩子能發現在地食材,了解環境永續及責任消費及生產,因此設定在認識花蓮的綠色餐廳並了解其內涵,練習問問題設計訪綱,並善用AI智能的協助,利用 Gemini去精煉問題。在訪談結束後,更進一步透過資訊圖表的視覺化和構成KIT工具,進而整理訪談內容,整理成視覺化的圖表跟更多人分享永續的概念,希望能和認識的綠色餐廳合作前往分享發表。

課程目標

  1. 能根據主從關係和比例分配,規劃出最適合介紹該綠色餐廳的版面配置,並圖像化畫出該海報設計。
  2. 能欣賞生活中的視覺資訊。
  3. 能透過訪談和資訊圖表海報繪製,更加了解如何讓自己腳下的土地永續下去。
  4. 能透過分享自己的資訊圖表讓更多人了解永續循環。

教師課後省思

  1. 在普通科做排版設計,確實需要拆成很多小步驟的練習,可以針對留白練習、用相似幾何圖形、一般圖表視覺化轉換做更多小練習創作。
  2. 若未來課程有進一步的延伸,最後的資訊圖表或海報作品可以考慮讓學生使用電腦製作。除了能更清晰表達設計意圖,也方便作品於網路平台上分享與保存,甚至能讓店家分享,讓成果更具延展性。
  3. 觀察到孩子從一開始習慣把圖像或文字緊貼邊緣開始畫,到現在會主動留白、規劃整體範圍,甚至運用相似符號來維持視覺統一感。這種能力能延伸應用在日常手帳紀錄、自由繪畫,甚至未來升學資料的版面設計上,培養出更強的表達與自信。
  4. 在訪談綠色餐廳時,思考自己能如何更深入理解土地與文化。學生逐漸意識到,無論是飲食選擇或環保行動,都不只是被動接受,而是可以有意識地做出選擇。這樣的省思有助於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考與社會責任感。
課程規劃
  • 01
    認識在地綠色餐廳

    從生活中日常吃的蔬果和魚類做起,讓孩子看圖片叫出魚類或蔬菜名稱,進而探討為何我們認識的總是國外的魚類?帶入里山、里海的概念,並發現花蓮許多在地綠色餐廳。

  • 02
    認識資訊圖表

    利用資訊圖表引起動機詢問有視覺化和沒有視覺化的差異,並介紹各種範例。練習「矩陣樹狀圖」來介紹自己個性興趣的組成。

  • 03
    練習資訊圖表

    根據老師出題,練習使用各種不一樣的圖表來表達老師提供的文字或是數據。

  • 04
    構成KIT工具

    利用構成KIT工具,讓孩子理解版面中的層次以及主從關係,並藉由多種不同的組合增加其對於排版的可能性想像。進行全班展示分析作品解說檢討。

  • 05
    分析範例構成

    請學生分析教師提供的海報、封面範例,討論範例中的元素、訊息的重要程度排序關係等,繪製成各種LAYOUT,做為之後創作的靈感,感受並分析範例構成的樣貌。

  • 06
    設計綠色餐廳理念 資訊圖表1

    根據訪談內容整理出重要的5大區塊,練習用上次所學的分析LAYOUT框整出主從關係的標題與圖樣區域,以利後續發展。

  • 07
    設計綠色餐廳理念 資訊圖表2

    主題:統整成綠色餐廳地圖;設計各區域的圖像,選擇合適的視覺化圖表來呈現。

  • 08
    設計綠色餐廳理念 資訊圖表3

    繪製資訊圖表海報,老師指導修正。

  • 09
    發表

    排課至餐廳實際參訪創辦人的永續理念,並發表。

莊文菡
花蓮縣立平和國民中學教師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