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標籤 關鍵字 #綜合

戰火在天外燃燒
課程引導透過花蓮詩人楊牧《戰火在天外燃燒》詩詞中的描述,讓學生重新省思颱風與花蓮的關係,以及身為花蓮人面對颱風的感受。
從學生的角度思考自己的颱風經驗,年年經歷的颱風,除了放假,我們做了哪些準備?學習活動最後以防颱屋設計呈現,表現做為最熟悉颱風的花蓮人,面對颱風日常的生活體現。
「玉」術奇蹟
課程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透過觀看、察覺之過程,引發學生對生活中在地特色材料、廢棄回收材質之再生美感與組構知能學習,並完成戶外環保裝置藝術作品之設計。
校園行動誌
本課程希望透過認識環境美感要素,同學們將共同探索校園角落的細節與樣貌。透過反覆的討論過程,培養孩子觀察、發現、覺察能力,思考如何預防與解決,提升學生對於環境感知力。
世界藝族
以斗笠為主題物件,檢視共融元素,保留共同的文化價值,思考現代的需求,注入當代的美學思維,創造發想未來的新型斗笠,並運用走秀與口白的方式成果發表。
來逛菜市仔看質感
傳統市場是生活學習的教室,本學期希望帶學生走入菜市場,以美感觀察者身分打開五感,重新探索。而鄰近本校之士東市場在2017年五月有 美好關係 的「士東市場改造計畫」,為台灣市場的美學改造邁出美好一步,
皂化 ●造化啊~
以跨科合作為主,結合數學的柏拉圖正多面體和理化的皂化反應等相關知識,讓學生運用質感、比例、構成、色彩與成套概念等構面,製作生活中每天都會使用的小物-香皂,表現任務是:學生必須從-物體(香皂)的「形」到包裝的「形」(加入質感),讓成品在「形與質」上能顯得整齊而有秩序,擁有合宜的品味與質感。
〈 〉研究者
課程先以團隊共創,決定研究主題〈 〉(註),再於設計思考脈絡底下,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整理情報,以及對事物產生新的理解等,再經由各種活動導入點線面構成並累積創造力。
紙模公仔
本課程設計紙模公仔將結合藝術生活美感與具有實用機能的紙模公仔製作,可以運用校園內不同的材的質感、樹皮、來拓印紙模公仔的質感探索,製作立體構造的紙模公仔。
大南港的視覺傳達
校園外大南港變遷巨大,從工業區到音樂中心、高樓社區、百貨空間,城市地景改變。課程讓學生觀察南港風景,用博物館學紀錄、分類特徵,理解城市風景功能。轉化圖像成絹印帆布包,呼應草地音樂節。用雷射切割翻新老舊課桌椅,呼應南港新舊地景。
別出心裁
設計思考以人為本解決問題,提供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系統思考。美感構造課程讓學生設計收納書桌物品,如筆筒、文具盒、眼鏡架、手機架。使用六合法訪談最佳主角需求,了解造型、功能、擺放等。學生學習紙裁剪、折疊、接合構造,尋找靈感,設計原型,測試與反饋意見,用瓦楞紙製作最終作品,省思檢討並分享心得。
球鞋調色盤
課程以「色彩」為主題,以球鞋為例,體驗鞋面與色彩的關係。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實作,感受色彩的變化與美感。課程包括:(1)球鞋點線面:分解球鞋結構,體驗美感。(2)球鞋調色盤:設計色彩計畫,體驗多元美感。每項課程執行3堂課,讓學生近距離接觸設計與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