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引導學生探索藝術創作,同時結合永續發展及數位圖像繪製的內容。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此課程設計以世界環境日的核心價值環保、永續出發,並結合SDGs12責任消費及生產,讓舊衣結合藝術創作達到舊衣新生、環保永續的概念,促進綠色經濟,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式。
以畢業紀念冊封面設計為題,將學校文字解構重組,慢慢聚焦風格與元素,並加入AI製
圖軟體(如leonardo ai)將想法轉化為指令,通過與AI工具的互動,學生能夠在不斷試錯
與調整中修正設計,逐步達到理想的效果。這種來回互動不僅幫助學生精確掌控設計細節,
也激發他們創意思維的延伸。
圖軟體(如leonardo ai)將想法轉化為指令,通過與AI工具的互動,學生能夠在不斷試錯
與調整中修正設計,逐步達到理想的效果。這種來回互動不僅幫助學生精確掌控設計細節,
也激發他們創意思維的延伸。
課程名稱取作《獻給明日的( )》,正是同學的作品名稱,括弧的填空為同學各自表述,觸及最關心的人權議題並填入相關詞彙,如「自由」、「民主」、「平等」、「希望」、「自主」等,最後將作品裝置在校園中,共創對於人權的期盼與許諾,並珍視及維護人權。
課程設計從國際丹寧日背後的核心價值觀,平等、尊重和尊嚴出發。
觀景窗故事集的窗有兩層意涵,一是攝影課時取景的「窗」,二是學生想要詮釋的「窗」。
帶學生思考討論哪些事情是遇到災難時需必備的知識,並且能夠練習將資訊圖象化,幫助學生反思和內化防災知識,並促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養成防災意識,且將防災議題用圖示的方式呈現,並用大稻埕化工材料行的特色,以藍晒的方式展現,設計實用又有功能性的防災藍圖。
本課程主題為「永續花藝-窗花與文創設計」,主要以「結構、構成」作為教學核心,並融合「SDGs11-永續城鄉」的目標進行課程設計。從「SDGs11-永續城鄉」出發,帶領學生思考台灣流失的「民間工藝-窗花」要如何在當今社會中延續,使學生思考並創作出能夠延續窗花工藝的文創產品。
本課程以「永續之旅」為核心,透過藝術創作來實現對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認識和實踐。學生們將以行動藝術作品表達對環境、人權與社會問題的關注,並設計校園內的展覽路徑,以激發全校師生的共鳴。
本單元從分析「TAIPEI 12elve │ 希夢XI MEN」的造型與地方特色的關聯性,讓學生作為後續課程的鷹架。之後從發問中,讓學生透過小組心智圖等發散與收斂的思考活動中,逐漸聚焦最具代表性的艋舺地方特點。並轉化成代表人的特色介紹稿,導入AI造型創作方式,架構出代言人的形象草圖。
以「在地關懷」與「永續發展」為主軸,引導學生認識家鄉神岡的文化地景—浮圳。
探索校園植物應用,與食農教育結合,實踐從產地到餐桌的減碳行動,期許達到淨零綠生活的目標。
讓學生運用各類情緒表以及情緒文章來了解各類情緒的表情差異和學習面對、抒發與調適情緒的步驟
在課程中透過文字找到個人經驗共鳴,以生繪出自己的生活角色組合將不同角色對應為象徵性的色塊圖像,進一步從中辨識「最常被看到的我」與「最少被看見的我」
本課程與校本課程的大橋頭社區課程結合,藉由木育教育與民權里木材產業文化融合,引導學生學習以影像記錄認識柴寮仔~木建材一條街街區,期望學生能與在地文化的認同連結,與地文化和社區營造做結合進行創新,重新活絡柴寮仔的地方產業,喚回柴寮仔日治時期聚集許多木材產業的地方興盛的光輝印記。
以「傳統神話中汲取靈感,以感官為工具,發現自己內在的潛能與力量,為新年度注入無限可能。」
運用安妮新聞讓學生閱讀後在學習單上紀錄下三句有感的字句並檢視自己是否要變更原先的未來志願,最後配合學生輔導生涯檔案封面的版面安排,完成一幅完整的關於自己未來夢想藍圖的封面設計創作。
讓學生研讀課文以及報紙後說出人權包含項目以及找到性別刻板印象的例子,從日常結合報紙,當個生活觀察家。
行星系統是由恆星為中心藉由引力束縛周圍非恆星天體(行星、衛星等),它們間的關係模擬為人自誕生後,與家庭、社區、學校、社會等系統間的互動,雖然國中生的生命歷程只有十餘年,但已漸形成個人特質、興趣、能力與價值觀,期望從課程中引導創造星球的過程裡,讓學生尋找自我。
從認知思維的小練習,引領學生了解成長性思維,幫助學生不輕易設限自己,以九宮格學習單的提問,進一步讓學生回顧自我生命,展開對未來生涯的無限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