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窗」- 點一盞未來的燈

核心概念
  • 藉由藝術家的生命故事帶領學生探討個人的生涯規劃,展望未來、談論夢想。
  • 透過彩色玻璃窗及臺灣鐵花窗的觀察,引導學生了解美感操作構面-構成,提升學生的感受力,進而將此能力呈現在作品中,藉由思考探索、觀察、分析、嘗試的過程中,建構自己的美感經驗。
美感知能
  • 彩色玻璃窗及鐵花窗的觀察與紀錄。
  • 基本配色、基本繪圖技巧、編織及剪貼技巧。
  • 對稱、平衡、隔線分割、圖像簡化能力。

課程概述

在國中三年最後一個學期裡,九年級的學生面臨第一次的生涯抉擇,藉由此次的課程,先帶領學生回顧過去三年的校園生活,而後帶著學生展望未來、談論夢想。並透過介紹彩色玻璃窗及鐵窗花,希望學生能由窗戶往外觀看的觀點去呈現自己對未來的期待及想像。

以「構成」為課程主題,帶領學生了解構成與美感經驗的關係及其在生活中運用的特點,提升學生對美感的感受力後,透過練習並引導學生思考怎麼樣的分割畫面能表現出層次與美感;單一的元素在版面構成時能夠如何運用,呈現在窗的創意表現時再加上色彩的表現,讓學生設計出屬於自己的一扇「窗」,最後再將全班每位同學的「窗」組合成一盞航向未來的「燈」。透過實際動手做的過程,讓學生明白,美感不是空泛的想像,是動手實踐的過程。

美感預期成果

  1. 認識服裝設計師吳季剛,並能透過藝術家的故事,引導學生思考個人生涯發展。
  2. 了解並能運用構成的概念:對稱構成、不對稱但平衡的構成、具有主從關係的構成、以格線分割的構成。
  3. 能將繁複的圖案簡化。
  4. 將觀察及簡化構成,依對稱、不對稱但平衡的構成,掌握主從關係並以格線分割的方式,加入剪貼及編織技巧,著手進行「窗」的概念製作。
  5. 學生思考探索的歷程,透過觀察、分析、嘗試的過程中,建構自己的美感經驗。

教師課後省思

  1. 多數學生對於以「生涯規劃」為主題的藝術創作表現出高度參與。從藝術家故事的引導切入,成功激發學生自我反思,能讓學生連結到自身經驗,投射於創作中。實作前運用心智圖的引導並有清楚的簡化步驟,更有助於學生具體表達自我,以視覺語言呈現。
  2. 學生在進行「構成」練習時,在圖像簡化、構圖排列等方面展現出逐步進步的能力。在不同構成類型的練習(如對稱、主從關係、格線分割)能讓學生掌握基本設計原則,作品呈現出相當的創意與美感。對於初次嘗試的編織技巧,有些學生在轉化設計圖到實作上會遇到困難,需教師更進一步的協助與示範。
  3. 可嘗試導入簡易數位設計工具(如pixilart等),讓學生先數位構圖,再轉換為實體操作,提升視覺規劃與預測能力。
  4. 編織技巧與結構組合需要較多時間與技巧,對部分學生是挑戰,未來課程可考慮預先分段示範。色彩的安排與視覺平衡部分,部分成品未如預期,未來可在前期增加幾次構成構圖與色彩練習,建立學生基本視覺語言能力,提升作品品質。
課程規劃
  • 01
    從藝術家的生命故事關照自我,尋找個人的生涯圖像

    從服裝設計師吳季剛及藝術家草間彌生的故事引導學生關照自我狀態,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最後使用心智圖帶領學生找到自己的生涯圖像。

  • 02
    透過觀察與紀錄彩色玻璃窗及鐵花窗,認識構成的概念

    介紹西方彩色玻璃窗及臺灣的鐵窗花,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記錄美感的組合元素:對稱構成、不對稱但平衡的構成、具有主從關係的構成、以格線分割的構成,強調秩序隱含在構成中。

  • 03
    能將個人生涯圖像進行簡化

    透過圖像簡化在設計上的範例引導學生將生涯圖像簡化為圓形、方形或三角形排列。色彩的部分選定一個能夠代表自己的顏色為主色調。

  • 04
    將簡化後的圖像進行構成排列操作

    利用學習單將簡化後的生涯圖像,以「對稱構成、不對稱但平衡的構成、具有主從關係的構成、以格線分割的構成」概念,進行排列置換或調整。

  • 05
    使用編織及剪貼技巧完成作品

    介紹編織技巧,再加上學生原有的剪貼技巧,將設計圖稿透過紙張實際產出。

  • 06
    窗框的概念設計

    依對稱、不對稱但平衡的構成進行構成排列,進行「窗框」的設計創作,並將色彩局限在紅、黃、橙三色。

  • 07
    窗的重組1

    學生個人作品分享與回饋,並共同合作將全班每位同學的作品,組合成一件團體作品。

  • 08
    窗的重組2

    其餘各組同學則使用吸管完成同樣造型但比例縮小的天燈。

林奕秀
桃園市立龍興國民中學 教師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