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質感遊樂園:我的校園美感護照

核心概念
  • 遊戲化情境營造: 將校園化身為「質感遊樂園」,學生化身為「質感探險家」,運用「美感雷達」探索校園中的質感寶藏,賦予學習趣味性和探險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參與度。課程中融入遊戲元素,例如:「質感尋寶」、「質感拼貼」等,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和體驗質感。
  • 多元感官體驗: 課程強調多元感官的體驗,不侷限於視覺觀察,更鼓勵學生運用觸覺、聽覺,甚至嗅覺去感受不同材質的質感,例如:觸摸粗糙的樹皮、聆聽風吹過樹葉的聲音、感受陽光照射在皮膚上的溫度等。透過多元感官的體驗,深化學生對質感的理解,並啟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 探究式學習引導: 課程採用探究式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觀察、探索和發現校園環境中的質感元素。教師扮演引導者的角色,透過提問、討論、分享等方式,啟發學生的思考,並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尋找答案,建構對質感的認知。
  • 創作與個人化詮釋: 每位學生將創作個人的「質感護照」,作為學習歷程的紀錄和成果的展現。質感拼貼詩的創作形式不限,可以是攝影作品、拼貼作品鼓勵學生發揮創意,展現個人對校園質感的獨特詮釋。
  • 成果發表與互動交流: 課程最後將舉辦成果發表會,讓學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創作心得,並進行同儕互評和師生互動交流。透過分享和交流,學生可以互相學習、互相啟發,提升溝通表達能力和藝術鑑賞能力,增強自信心和成就感。
美感知能
  • 覺察生活中的質感細節。學生能夠辨識並描述各種質感,例如:粗糙、光滑、柔軟、堅硬、冰冷、溫暖等等,並能從日常生活中觀察、尋找和收集不同質感的素材。
  • 分析質感的視覺特性。學生能夠分析不同質感的視覺元素,例如:顏色、紋理、光澤、圖案等等,並能理解這些元素如何影響人們的感受和情緒。
  • 連結質感與個人經驗。學生能夠連結個人的生活經驗、文化背景和情感,詮釋不同質感的意涵和象徵,並能表達個人對質感的感受和喜好。
  • 運用多元媒材表現質感。學生能夠運用各種媒材和工具,例如:攝影、繪畫、拼貼詩、數位媒體等等,來表現不同質感的視覺特性。
  • 掌握質感創作技巧。學生能夠學習和應用各種質感創作技巧,以增強作品的質感表現。
  • 整合質感與其他設計元素。學生能夠將質感與其他設計元素,例如:色彩、線條、形狀、空間等等,進行整合和運用,以提升作品的整體美感和視覺效果。
  • 理解質感的構成要素。學生能夠理解質感的構成要素,例如:材質、紋理、光澤、溫度等等,以及這些要素如何相互影響和作用。
  • 探討質感的文化意涵。學生能夠探討不同文化中對質感的理解和應用,例如:服飾、建築、藝術、飲食等等,並能反思質感與文化之間的關係。
  • 培養質感鑑賞能力。學生能夠欣賞和評價各種不同風格和類型的質感作品,並能表達個人對作品的感受和見解,培養自身的質感鑑賞能力。

課程概述

歡迎來到「質感遊樂園」,這是一個充滿驚喜和奇遇的校園探險!在這裡,我們將化身為敏銳的「質感探險家」,運用我們的美感雷達,探索校園中隱藏的質感寶藏。你是否曾留意過腳下踩踏的鵝卵石步道,它粗糙的表面訴說著歲月的痕跡?你是否感受過微風輕拂臉龐的觸感,那是空氣與皮膚之間的溫柔對話?你是否傾聽過樹葉沙沙作響的聲音,那是大自然演奏的獨特樂章?在質感遊樂園中,每一個角落都藏著驚喜,每一樣物品都訴說著故事,等待著我們去發掘和感受。

我們將透過觸摸、觀察、聆聽和遊戲等多元方式,深入探索校園中各種材質的質感,例如:粗糙的紅磚牆、光滑的玻璃窗、柔軟的草地、冰冷的金屬欄杆等等。我們將學習辨識不同質感的視覺和觸覺特性,並感受它們帶給我們的情感和心理聯想。

最終,每位探險家都將創造屬於自己的質感護照,記錄下校園中令人驚豔的質感體驗。這將是一次獨一無二的美感之旅,讓我們一起在質感遊樂園中,發現材質的無限可能,打造屬於你我的美感藏寶圖!

美感預期成果

  • 完成一件以質感為主題的攝影作品:學生將運用課堂所學的觀察技巧和美學知識,結合個人對校園環境的獨特觀察和感受,完成一件以質感為主題的攝影作品。作品需清晰呈現所選材質的質感特性,並體現學生的創意和美感。鼓勵學生探索不同材質的組合與搭配,例如:自然材質與人造材質的對比、粗糙質感與光滑質感的結合等,以豐富作品的視覺表現。 
  • 在成果發表會中清晰闡述創作理念:學生將在成果發表會上,以口頭或圖文並茂的方式,清晰地闡述個人作品的創作理念、材質選擇、拍攝技巧以及想傳達的訊息。發表過程中,學生需展現自信的姿態和流暢的表達能力,並能清晰地回答同學和老師的提問。
  • 展現對質感的敏銳觀察和美感詮釋:學生在創作和發表過程中,應展現對質感的敏銳觀察和深刻理解,並能運用藝術的語言和形式,表達個人對質感的美感詮釋和情感連結。鼓勵學生將作品與個人經驗、生活感受或文化背景相結合,使作品更具深度和內涵。
  • 體現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理念:透過創作實踐,體現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理念,並將永續發展的意識融入到藝術創作中。例如,學生可以利用廢棄的紙板等材料,創作具有質感的藝術作品。
  • 提升自我價值感和成就感:透過完成一件攝影作品,並在成果發表會上獲得肯定和回饋,學生將提升自我價值感和成就感。課程設計將注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學習需求,提供適性化的指導和支持,讓每位學生都能在創作中體驗成功的喜悅,並建立自信 心。此外,透過參與成果發表會,學生將獲得與他人分享和交流的機會,促進同儕學習和互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成就感。

教師課後省思

本課程以「遊戲化」和「探究式學習」為核心,成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將抽象的  「質感」議題,拆解成「觀察、記錄、轉化、創造」等具體步驟,並引入藝術家作品作為鷹架,有效幫助學生建立創作的信心與方法。
  
問題: 部分學生在「質感拼貼詩」環節,對於將視覺轉化為文字感到困難。
對策: 未來可提供更多元的詩詞範例或「詞彙庫」作為參考,或改以小組共創形式,降低 個人創作的壓力。

問題: 戶外攝影創作時,光線與天氣變化對拍攝效果影響大。
對策: 事先進行天氣預報提醒,並在課堂中補充說明不同光線(如順光、逆光)下的拍攝技巧,將限制轉化為教學機會。

未來教學規劃:
未來可將「質感」主題延伸至更多感官,如「聲音地圖」的繪製(聽覺)或「校園氣味」的採集(嗅覺),建構更全面的感官美學課程。同時,可與校內其他領域(如自然、國文)教師進行協同教學,讓美感課程的影響力更為深厚。

課程規劃
  • 01
    認識質感的概念,開啟美感雷達。

    1. 質感探險隊成立:介紹「質感」的定義和多元面向,說明質感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建立初步的質感認知。
    2. 製作質感護照:引導學生設計個人專屬的質感護照,善用廢棄物作為質感探索旅程的工具。

  • 02
    觀察校園環境中的各種質感之美,感受質感的多樣性。

    1. 微觀質感探索:介紹 uHandy 行動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
    2. 校園質感攝影:帶領學生在校園中尋找具有不同質感的物件,並運用相機或手機拍攝照片。
    3. 我的美感視界:分享學生的攝影作品,並分享拍攝心得和感受。

  • 03
    運用微觀質感照片,並結合文字創作質感拼貼詩。

    1. 質感詩人:創作你的微觀詩篇,介紹質感拼貼詩的創作方法,說明如何結合影像和文字,表現材質的質感和意象。可以分享一些優秀的質感拼貼詩作品。
    2. 詩篇創作:引導學生從拍攝的照片中選擇一張,並結合文字創作一首質感拼貼詩。鼓勵學生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以詩歌的形式,展現他們對微觀質感的理解和感受。

  • 04
    運用設計思考和多元媒材,結合質感特性進行創作。

    1. 質感變形記 :介紹 Shamekh Bluwi 和 Nikolai Tolsty 的作品和創作理念,引導學生觀察藝術家如何運用鏤空技巧與背景的質感,創造出獨特的視覺效果。
    2. 學生根據設計圖,將動物或服裝的輪廓剪裁下來,製作鏤空模板。

  • 05
    以攝影結合鏤空模板,展現質感作品。

    1. 質感拼貼秀:帶領學生到校園中,尋找符合設計理念的場景。
    2. 引導學生透過取景和角度的調整,將鏤空模板與校園場景結合,進行拍攝或拼貼創作。鼓勵學生嘗試不同的拍攝技巧,例如:光影、色彩、構圖等,以增強作品的視覺效果。

  • 06
    學生分享和交流創作,並反思學習成果。

    1. 質感博覽會佈展:將學生的作品以多元形式展示,例如:攤位、展板、投影等。佈置一個溫馨、舒適、充滿活力的展覽空間。
    2. 美感探險家分享:每位學生輪流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享:作品名稱和設計理念、創作過程和使用的技巧、作品中質感的運用和呈現、創作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解決方案。
    3. 同儕互評和回饋:鼓勵學生參觀彼此的作品,並以便利貼或口頭方式,提供具體的回饋和建議。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互評:作品的創意和完整性、質感的運用和呈現、作品的視覺效果和情感表達、作品的啟發性和意義。
    4. 教師巡視並參與學生的互評,適時提供引導和協助。

余采樺
桃園市立大有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 桃園市立大有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