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取作《獻給明日的( )》,正是同學的作品名稱,括弧的填空為同學各自表述,觸及最關心的人權議題並填入相關詞彙,如「自由」、「民主」、「平等」、「希望」、「自主」等,最後將作品裝置在校園中,共創對於人權的期盼與許諾,並珍視及維護人權。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標籤 關鍵字 #SDGs
課程設計從國際丹寧日背後的核心價值觀,平等、尊重和尊嚴出發。
帶學生思考討論哪些事情是遇到災難時需必備的知識,並且能夠練習將資訊圖象化,幫助學生反思和內化防災知識,並促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養成防災意識,且將防災議題用圖示的方式呈現,並用大稻埕化工材料行的特色,以藍晒的方式展現,設計實用又有功能性的防災藍圖。
本課程主題為「永續花藝-窗花與文創設計」,主要以「結構、構成」作為教學核心,並融合「SDGs11-永續城鄉」的目標進行課程設計。從「SDGs11-永續城鄉」出發,帶領學生思考台灣流失的「民間工藝-窗花」要如何在當今社會中延續,使學生思考並創作出能夠延續窗花工藝的文創產品。
本課程以「永續之旅」為核心,透過藝術創作來實現對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認識和實踐。學生們將以行動藝術作品表達對環境、人權與社會問題的關注,並設計校園內的展覽路徑,以激發全校師生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