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記憶質感‧構成印象

核心概念
  • 結合校本課程環境教育永續議題,利用校園中廢棄不用的回收媒材,引導學生瞭解環境與聯合國SDGs17項永續發展目標,將國中生活的記憶圖像運用點、線、面、體結合色彩、質感、構成等方法,呈現記憶中的美好,來達到循環設計永續實踐的目的。
  • 熟悉媒材與工具使用,將校園中無用或回收物品,經過再利用設計,轉化成具有美感的作品。
  • 以視覺圖像符號,呈現獨特美感,讓藝術更貼近生活。
美感知能
  • 從校園中回收的各式媒材,觀察其質感、形態、造形特性,再利用成為創作媒材。
  • 能設計繪製出國中三年光影故事概念圖。
  • 學會運用工具裁切、黏接、構成等技巧。
  • 認識拼貼藝術與美感構面-色彩、質感、構成。

課程概述

學校羽球館即將拆除,內有許多可回收再利用的媒材。另一方面,之前執行美感課程所運用的教材或剩餘廢料也很多。

本課程希望結合環境教育永續議題與聯合國SDGs17項永續發展目標中13氣候行動,引導學生思考國中生活重要的記憶圖像,將這些即將廢棄不用的回收媒材,運用點、線、面、體結合色彩、質感、構成等方法,以複合媒材拼貼藝術手法,表現出國中生活足跡,記錄下這份美好,來達到循環設計永續實踐的目的。

美感預期成果

  1. 觀察瞭解周遭環境場館媒材的特性,能發揮多樣化的思考力,將不用的廢棄材料回收再利用,運用合宜的美感判斷完成作品,運用在生活中樂於與他人分享美感成果。
  2. 能瞭解環境教育的重要,認識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17項核心目標中- 13氣候行動,建立減廢、回收、再利用3R的環保概念,來達到循環設計永續實踐生活的目的。
  3. 能學習到質感構成思考,綜合運用美感構面轉化成為生活美感設計,讓藝術更貼近生活。
  4. 融入資訊運用轉化,讓學生瞭解生活上的影像經過設計,結合了不同的質感元素所產生的肌理效果,結合藝術構成美感,培養的多元學習創造能力與素養。

教師課後省思

  1. 原先規劃在15cmX15cm木片上進行轉印圖像和質感構成,後來發現版面有點小,學生不易發揮。之後調整為最底層為24cmX24cm回收夾板,再搭配各種材質拼貼構成具有平面、半立體和立體作品,這樣的方式可讓學生可以嘗試更多不同材質、質感層次的美感思考和構成。
  2. 學生圖像轉印在木片上的效果,會因拍攝圖像、轉印技巧、木片表面和去除影印紙等因素影響,造成圖像掉色、斑駁等影像不夠清楚效果。之後教師用老照片作說明,讓學生瞭解這堂質感記憶課程,就是要製造出類似這樣古樸的效果,讓人有回憶從前的感覺。
  3. 原先單元六要讓學生以色彩感覺印象為出發點,運用壓克力顏料來彩繪色彩表現出各種感覺。之後發現加入色彩表現會影響原先各式材質的感覺,因此保留原來材質的古樸色調,較能呈現質感的特性。
課程規劃
  • 01
    能瞭解質感的特性

    1. 教師介紹質感的特徵,引導學生進行觸覺「質感」練習,分辨粗細、軟硬與冷熱的感覺。
    2. 將內容物取出觀察,瞭解其視覺「質感」有何差別。
    3. 寫出和畫出不同質感的特徵。

  • 02
    採集校園物件質感

    1. 學生分組進行環境質感肌理、紋裡採集拓印並做文字紀錄。
    2. 將校園、教室中採集到的質感做分類-自然的、人工的(軟、硬、粗、細、冷、熱….)。
    3. 將校園中蒐集到的4種質感,貼在學習單上,完成學習單。

  • 03
    校園中的光影記憶

    1. 分組踏查校園中值得記錄的人和物件,運用ipad拍攝想記錄下來的影像,做為日後的記憶。
    2. 運用APP-line Camera 內的【Cartoon和Comic】這個功能,將照片做出簡化的效果。
    3. 掃描QR-Code或輸入課堂代碼登入Google Classroom。
    根據作業說明完成【校園中的光影記憶】作業
    3-1. 踏查校園中值得記錄的人和景物,運用ipad拍攝記錄影像【包含拍自己和想記錄的景物】,每個人至少拍2張照片。
    3-2.運用APP-LINE Camera內的【Cartoon和Comic】這個功能,選擇1張照片做出簡化的黑白效果。
    3-3.在照片上打上自己的班級、座號和姓名。
    4-無法上傳者可使用AirDrop功能上傳給老師。

  • 04
    影像轉印與質感材料構成練習

    1. 介紹立體派拼貼藝術、美的形式原則與構成要素。
    2. 教師引導每位學生將校園景物與人像剪影轉印至回收木片上。
    3. 將校園中回收各式材料裁切組合一個以上的構成要素和美的形式。

  • 05
    質感拼貼構成

    1. 介紹立體派拼貼藝術、抽象藝術。
    2. 以美的形式中對稱和均衡構成框的樣式,黏貼在木夾板上(思考是否上木器漆)。
    3. 運用採集到的質感媒材、木、竹材料,和已轉印好的圖案,以拼貼等構成手法,進行構思編排(需注意平面和立體素材在畫面上的構成比例是否均衡有美感)。
    4. 將裁剪拓印好的質感紙片和轉印影像木片,黏貼於木夾板上,可加上Gesso增加表面肌理。
    5. 裁切各式回收再利用木、竹材料,再根據之前所規劃美的形式編排構思,黏上材料。

  • 06
    完成質感記憶作品

    1. 引導學生根據之前所規劃美的形式編排構思到教室前方挑選要運用的材料,以保麗龍膠黏上各式材料於透明膠片上。
    2. 檢視作品是否有需調整或加強之處,保留原來轉印圖像、拓印的或回收材料原來的顏色,可加上手繪圖案。
    3. 將夾板、木框和圖像木片以螺絲鎖起來,完成作品。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