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透過時事與議題討論性別議題,在當代,傳統性別刻板的印象已不如以往根深蒂固,跨性別族群也極力發聲,但在這樣多元面貌底下,我們是否更難去界定當代的一些現象與標準,作為美育教育,期待回到自身環境,撇開各種框架,重新回到合宜性色彩的搭配,透過構成KIT的練習,學習去感受顏色構成的排列組合,以及環境顏色相互交融的合宜性,再去搜集日常生活周遭的色彩,分析與歸納合宜性的用色,試著將自我擺放小一點,看見周遭的環境與色彩,思考色彩與教育的意義。
美感預期成果
在七年級上學期帶學生觀察校園找校園美的與醜的角落,發現孩子大多只關注在整潔與髒亂部分,對於事物擺放整齊有秩序的舒適度仍感受不到,所以這個課程還是希望孩子透過再次觀看生活周遭的環境,將自己縮小一點,觀看整個環境整體的關係,在思考自身,除了便利以外的選擇,也許可能需要多一點心思維持但卻能提升整體美學,透過廁所模擬色系的更改,思考公領域的用色配置,最後回到自身私領域的用色是否可以達到自我的形象與目標,透過色彩構成自己的房間,期待學生可以在未來做的每個選擇都可以有多一點想法與空間。
教師課後省思
在這次課程中,我觀察到學生對性別議題的理解多仍停留在傳統的二元對立觀念。對於「性別多元」的概念,例如跨性別與非二元性別,不少學生感到陌生,或者不自覺以排除刻板印象以外的討論,卻未有深入的反思。為了協助學生更具備同理與開放的視角,我在課前引導他們閱讀新聞案例與觀看短片,讓議題與生活經驗產生連結,進而引發更深入的討論與思辨,瞭解當今價值觀有許多並非有絕對的是非對錯,而是自我的立場的討論。然而,在構面練習後,進行廁所色彩配置的操作中,學生又回復以往的「塗顏色」而忽略「色彩與符號設計背後的意義」有些可惜,當中不斷鼓勵學生思考每一種顏色與符號所傳遞的社會訊息,並結合無障礙、家庭友善或中性空間等概念進行創作,最終透過小組分享與展示來提升參與感與成就感。
-
01性別符號再思考
近期新聞跨性別者免術換證引起的討論,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被約定俗成的性別色彩與性別符號有哪些?這些符號與色彩帶來了怎樣的便利與不便?是否能夠以更宏觀角度去思考符號運用的果。
-
02色彩的象徵與便利
性別刻板印象的色彩,各地色彩的使用,例如:廁所、服裝、文具等,思考顏色象徵的便利與隱憂,問題討論是否有較好的顏色使用方式。以廁所的色彩為例,公共性場域的色彩辨識做練習,進行色彩配置。
-
03構成KIT1
使用構成KIT,讓同學在平面上練習色採排列組何與比例所造成的視覺差異。
1.限制色彩數量的色彩排列練習 -
04構成KIT2
使用構成KIT,讓同學在平面上練習色採排列組何與比例所造成的視覺差異。
2.試著用相同色彩創作出不同比例效果的構成畫面 -
05回到自身-我的房間
從公領域廁所的色彩考量,到私領域的個人色彩思考,利用構成KIT的學習,同學進行我的房間的色彩配置,考量自我形象與色彩合宜性,創作出自己的房間。(後更改為廁所空間的色彩配置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