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熱門閱讀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標籤 關鍵字 #質感

回憶的痕跡──記憶陶器
接觸土,可以治癒人心,期待學生能夠在陶藝創作的過程中暫時從高三課業的高壓中逃逸出來,讓柔軟濕潤的土療癒此時此刻的我們,讓我們的身心平靜且安穩,讓土全然的接受我們的樣子,讓土記得此時此刻我們的狀態,讓土成為成為我們重要回憶的鑰匙
獻給明日的(  )
課程名稱取作《獻給明日的(  )》,正是同學的作品名稱,括弧的填空為同學各自表述,觸及最關心的人權議題並填入相關詞彙,如「自由」、「民主」、「平等」、「希望」、「自主」等,最後將作品裝置在校園中,共創對於人權的期盼與許諾,並珍視及維護人權。
木感生活・平衡之趣
本課程與校本課程的大橋頭社區課程結合,藉由木育教育與民權里木材產業文化融合,引導學生學習以影像記錄認識柴寮仔~木建材一條街街區,期望學生能與在地文化的認同連結,與地文化和社區營造做結合進行創新,重新活絡柴寮仔的地方產業,喚回柴寮仔日治時期聚集許多木材產業的地方興盛的光輝印記。
當星星睜開眼:以星連心
行星系統是由恆星為中心藉由引力束縛周圍非恆星天體(行星、衛星等),它們間的關係模擬為人自誕生後,與家庭、社區、學校、社會等系統間的互動,雖然國中生的生命歷程只有十餘年,但已漸形成個人特質、興趣、能力與價值觀,期望從課程中引導創造星球的過程裡,讓學生尋找自我。
儀道・光式
本課程單元課程「儀道・光式」,設計目的在培養創意,同時增強同儕間的情感共鳴,主要的課程內容設計是透過 「儀式感結合儀典」培養學生對儀式的理解和情意投入,提升對生活的滿足與積極正向態度。
留白的省思-環境永續
介紹海洋及生態環境所面臨的危機、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分組討論腦力激盪,用心智圖方式寫出來或繪出人類對地球的侵害。運用減法設計,將不該在自然生態環境中出現的漁網、河流中垃圾、海洋中的塑膠袋…等挖空留白,省思照片中的人工汙染,反思共創永續經濟、永續生產、消費的生活方式。
如果只有土
課程主軸希望能透過自然環境的發想,悉知對環境的關注態度,並從中延伸傳統工藝技法深入了解在地之特色,表現出自我家鄉的樣貌,以家鄉色彩的土壤成為手帕染色的主要色彩,帶出環境是成就我們自身色彩的源頭,以達對自我身分上的認識與認同。
野菜顏究室
課程由阿美族的『野菜文化』作為起點,從野菜的觀察著手,帶入色彩、質感的美學概念,製作出屬於野菜的色票。
透過野菜拓印,將圖樣經過電腦編排產出為野菜餐墊,引導學生認識野菜的特色和野菜文化中族人如何看待自然資源、珍惜在地文化,了解文化與智慧傳承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