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於阿美族的月桃葉編織技法,深化學生對阿美族文化的理解。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標籤 關鍵字 #質感
本課程引導學生認識並瞭解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由色彩及圖標設計來讓學生聯結意義,更進一步思考在生活中可以為未來環境做些什麼?
透過實作體驗纏繞捆綁的秩序之美,創作一件具有故事與在地意義的稻草桌掃小物。
本課程以生活提袋設計為主,結合學校特殊專業學科(漁業科)跨領域合作展現學校特色。
課程探討自然編織之美,結合文化、幾何與永續,培養觀察與創作能力。
將漳和羽球館內廢棄物回收,經過設計再利用,成為實用的媒材,將這份回憶與記憶,以光影故事影像概念來設計
以在地農作「鳳梨」為探究對象,以鳳梨纖維入紙、鳳梨果皮拓印提袋,體驗「行走的在地質感」。
課程將從「什麼東西可以當花器?」打開序幕,接下來學生們將處理花器的質感議題。學生們藉由分組的討論,了解花器的功能與材質的可能性。
介紹不同性質的符號、圖示,教導設計思考並引導學生了解版面構成之美學素養。
以海洋議題中的珊瑚為觀察與創作的對象,以羊毛氈的柔軟質地呼應其自然形態,探索多元創作可能。
以羊毛等素材為自己創作一個未來名片,感受媒材的特質,並增進質感應用於造型設計的能力。
同一種素材可以創造出不同的觸覺與視覺質感,以輕質土創作水母棲息地,讓質感造型與燈光共演出夢幻潮間帶。
藉著設計廁所性別的標誌,讓學生觀察生活裡關於性別的色彩的表現,思考色彩與質感所賦予的意涵並能運用於生活環境中。
以布料再利用為發想,組構材質與在搭配過程中學習色彩、比例的關係,從物件的成型過程中能理解結構造型、構造的呈現。
透過繪本引導學生理解故事中對於光的詮釋,尋找光的質感,帶入難民議題,使用紙張的特性展現光對「家」的想像。
體驗各式紙類浸泡水中逐漸軟化過程,了解不同紙質軟化速度與質感變化,並以平面與立體創作,展示花紋的構成。
以葉拓與樹枝編織為主題,結合自然觀察與藝術創作的表現形式,展現大自然的美感與細節。
本課程希望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可以受到戶外環境的啟發,將自己的觀察和體驗轉化為紙質燈的設計和圖案。這種結合形式也可以促進學生對於環境保護和永續發展的思考。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然資源的珍貴性,以及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
了解快時尚對環境與社會各個層所帶來的傷害,引發學生思考自己所花的錢,對人類和地球帶來什麼樣正面或負面影響。
藉由「驚喜製造」等單元五感體驗去進行設計,重新喚回感覺與記憶,平衡我們的感官世界,再將鮮活的感官世界帶回現實生活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