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課程以「編織裡的幾何學:自然編織之美」為設計課程主題,引導學生從台灣與世界各地族群的地方工藝品中,重新發現設計之美;思考自然界的材質如何在人類先民的智慧中,成為可應用的工藝材料。
經由美感觀察材質本身的「視覺與觸覺質感」,探索編織品的紋理與造形結構;並從文化創意的角度,討論材料本身的文化傳承與永續性。
最後聘請業界講師,帶領學生認識自然編織的紋樣結構,探索其幾何美感原理,介紹編織品於生活中應用的範圍,並指導學生運用編織進行點線面的組成、圖案設計與生活用品創作。
評量目標(1)幾何圖案認識與觀察。(2)理解材質背後的文化意涵。(3)理解材料背後的永續意涵。(4)自然編織紋樣的多樣性與作品的美感表現。
美感預期成果
本課程以「編織裡的幾何學:自然編織之美(Foliage Weaving)」為設計課程主題,引導學生從台灣與世界各地族群的地方編織工藝中,重新發現設計之美;思考自然界的材質如何在人類先民的智慧中,成為可應用的工藝材料。
學生預期習得能力:
- 讓學生經由美感觀察材質本身的「視覺與觸覺質感」,探索編織品的重複對稱形式產生的「紋理」與經由材質重複結構產生的「質感」。
- 認識世界各地的編織工藝,並從地方性工藝與文化創意的角度,與學生討論工藝技術的文化傳承性。
- 從取材自當地的自然材質,帶領學生思考SDGs B12材料與消費商品的永續性。
- 由工藝匠師帶領學生認識自然編織的結構,指導學生運用編織進行點線面的組成,探索紋飾的幾何美感原理,介紹編織品於生活中應用的範圍與生活用品創作。
教師課後省思
- 自然編織與續環保的連結性很直覺,社群討論與自發研究過程中,發現稻穗、檳榔葉、水果莖葉、寵物毛編織、廚餘建材等等類似的永續材質工藝品,未來能再探索不同媒材的永續應用。
- SDG議題廣告課程可以結合雙十一、歲末送禮或是黑色星期五特賣等等生活中正在進行的消費行為,討論行銷造成的過度消費,可延伸討論商品真環保或是假環保,及永續商品背後的思維盲點。此活動需要增加學生反饋活動。
- 因為編織對於部份學生來說需要耐心,教師需要分別協助操作不順的同學。教師實驗一個班級是由個人自己完成一份;另一班由兩人一組,先共同操作一份,再一起做另一份。後者雖然稍微花費長一點時間,卻能延長學生操作的流暢與耐性。
- 竹編織的時間與操作較複雜,較為耗時,原計畫後期調整為較制式化的竹編杯墊作品,而非原定的廢棄物編織產品。未來也許能增加時間讓學生多探索不同材質的屬性,甚至加入立體編織法,較有機會讓學生完成個人獨特創作性且完成度高的作品。
-
01編織的美感:紋樣大搜查
1. 紋樣大搜查:教師先介紹「重複性對稱圖案」的美感,學生分組調查一項族群紋樣,並與全班分享,討論不同紋樣平移、鏡射、旋轉等排列手法。
2. 教師由瑪格麗特.沃賽姆(Margaret Wertheim)的TED講座探索編織背後的幾
何概念 -
02認識自然纖維材質與地方傳統工藝
教師以義大利時尚品牌Bottega Veneta的編織包,到台北時裝周的傳統原民工藝時尚,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編織應用,與相關的藝術創作,討論自然編織工藝(Foliage Weaving)。
賽夏織物。花蓮部浪草燈。新社香蕉絲錢包。邵族魚筌地景藝術。不丹Kira編織工藝。尚比亞TONGA籃。馬拉威椅。石山月桃葉編織。藺草帽。菲律賓編織藍Pasiking等等。 -
03設計與材料的永續概念
1. 討論歐洲國家如何思考SDG 12永續材料,讓自然資源使用能達到永續與再生。
2. 教師帶領學生探索社企流,分組進行SDG永續商品討論,學生藉由練習製作環保商品廣告與相互分享,發現產品設計中的永續性思維。
從環境出發的永續生產與消費。竹漿纖維、漁網、PET寶特瓶。 -
04認識永續材質創意
1. 參訪在地竹藝家工作室(青埔工藝之家)與北部藝術大學工藝科系。
2. 討論工藝如何兼顧美感與永續。 -
05編織的幾何特性與生活中的設計應用
教師以影片與講義介紹五種基本編織,運用竹篾與藺草等自然材質練習基本的編織結構,例如十字編紋、方格編紋、六角編紋、輪口編紋等。
蝶繞。星紋編。方格編。輪口編。六角編。 -
06編織的幾何特性與生活中的設計應用
1. 校外業師與教師共同協助學生,運用基本編織技巧與自然永續材質來設計並製作編織工藝品。(生活用品或服裝飾品)
*邀請桃園工藝之家 吳世興老師 協助指導。
2. 反思目標
(1)幾何圖案認識與觀察。
(2)理解材質背後的文化意涵。
(3)理解材料背後的永續。
(4)自然編織紋樣的多樣性與作品的美感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