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主題為「永續花藝-窗花與文創設計」,主要以「結構、構成」作為教學核心,並融合「SDGs11-永續城鄉」的目標進行課程設計。從「SDGs11-永續城鄉」出發,帶領學生思考台灣流失的「民間工藝-窗花」要如何在當今社會中延續,使學生思考並創作出能夠延續窗花工藝的文創產品。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標籤 關鍵字 #結構
本課程以「永續之旅」為核心,透過藝術創作來實現對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認識和實踐。學生們將以行動藝術作品表達對環境、人權與社會問題的關注,並設計校園內的展覽路徑,以激發全校師生的共鳴。
探索校園植物應用,與食農教育結合,實踐從產地到餐桌的減碳行動,期許達到淨零綠生活的目標。
本課程與校本課程的大橋頭社區課程結合,藉由木育教育與民權里木材產業文化融合,引導學生學習以影像記錄認識柴寮仔~木建材一條街街區,期望學生能與在地文化的認同連結,與地文化和社區營造做結合進行創新,重新活絡柴寮仔的地方產業,喚回柴寮仔日治時期聚集許多木材產業的地方興盛的光輝印記。
從建築物出發,探索其內部結構和外觀造型,透過調查和分析,引導學生發現建築與結構之間的密切關係。在課堂上,我們將通過活動和討論,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並引導他們將平面紙張轉換成立體幾何結構造型的能力。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原住民族文化及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PBL課程概念之進行,賦予廢棄材質原藝再生之美感,讓無用之廢棄品以原住民族美感藝術思維找到新生命!
引導學生探索情感空間,設計出黑白無字立體繪本,透過三個微小物件構築一個反映內心平靜與安全感的空間。
觀察生活周遭的磚造物,初步了解磚砌技術與構成與結構,以隔熱墊、盆栽為成品設計,達成綠化環境的目標。
針對學校設置三個不同地點的落葉區,了解落葉區的特性與環境保護的關係,包含柵欄設置、使用材料進行分析與討論。
藉由嘉義木都建築了解故鄉的文化脈絡,學習與自身環境結合,關注自己的城市與建築。
結合在地信仰虎爺與石虎保育,從生活信仰到生態保育,利用信仰的色彩意涵完成立體雕塑。
本課程由孩子貼近的生活中的自然環境來取材 ,以自然生態中的花、草、葉為觀察擬態的對象,再進一歩探索日常生活接觸到的容器包裝使用
透過活動設計讓學生觀察校園植物,思考燈具可能的使用場合,觀察燈具的聚光與透光效果。
本課程以生活提袋設計為主,結合學校特殊專業學科(漁業科)跨領域合作展現學校特色。
從探索海洋生物的結構之美開始,啟發學生對自然界生物構造的欣賞。
課程探討自然編織之美,結合文化、幾何與永續,培養觀察與創作能力。
將漳和羽球館內廢棄物回收,經過設計再利用,成為實用的媒材,將這份回憶與記憶,以光影故事影像概念來設計
本課程讓學生先觀察生活中的椅子並加以計算與分析。再用觀察的結果與目前台灣面臨的高齡社會所發現的問題加以比對,也藉由模擬高齡的體驗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並試著設計出能解決未來高齡社會所需要面對問題的椅子
以IQ燈的應用組件構造組裝,學會對稱、比例、重複、對比等原則。
課程以Tensegrity張拉整體結構為核心,透過實驗、創作與團隊合作,讓學生親身體驗靜力學原理與設計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