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引導學生發現建築與結構之間的密切關係。在課堂上,我們將通過活動和討論,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並引導他們將平面紙張轉換成立體幾何結構造型的能力。
除此之外,我們還將注重環保意識的培養,鼓勵學生運用環保材質,如再生紙板等,來創作實用且具有結構美感的作品。通過這樣的課程設計,我們希望學生不僅能夠掌握藝術創作的技巧,還能夠培養出對不同文化的開放態度和環保意識,成為具有跨文化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的優秀公民。
課程目標
- 多元文化理解與尊重:通過分組探索不同文化建築,學生將了解到不同族群文化的特色和價值,培養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與尊重。
- 環保意識與行動:引導學生認識環保意識的重要性,並鼓勵他們在設計中選用環保材料,培養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行為。
- 設計創意與技能提升:學生將在設計生活日常用品的過程中發揮創意,並通過切割、組裝等技能提升設計和製作能力。
- 團隊合作與溝通:分組探索文化建築和共同製作生活日常用品將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
- 成果展示與分享:學生將有機會展示自己的設計和製作成果,分享設計心得和製作過程,並從他人的作品中學習和借鑑。
教師課後省思
- 學生吸收速度偏慢,觀察力不足,在製作結構卡榫與筆筒時,學生普遍對於材料的處理(如裁切與組裝)感到困難,導致作品完成度不一。
- 對理解較慢的學生加強個別指導,並提供視覺化教學工具(如示範影片或圖片)幫助理解設計原理。
- 引導式觀察訓練:提供觀察任務清單,指導學生在建築外觀中尋找具體的美感元素(如對稱、漸層)。
- 從簡單的結構實驗(如摺疊結構)開始,逐步過渡到更複雜的卡榫結構,降低學生的挫敗感。
- 調整課程進度,預留更多時間進行作品完善,並適當縮減次要內容的比重,保障核心內容的教學質量。
課程規劃
-
01多元文化建築認識
教師介紹多元族群建築內外部特色;將學生分組,兩位相同族群的學生為一組,探索其他族群的文化建築,並製作成簡報。
-
02分析多元文化建築差異
小組配對不同族群的小組為新組別,學生數為四人,進行異族群之建築物內外部的特色差異分析探討:觀察內部構造的異同、外觀造型的異同。
-
03探索建築美的形式原理
引導學生發覺小組報告的建築之美,各種形式原理在其建築物中的應用與效果。如大小、顏色、材料等漸層的應用,探討漸層對建築美感的影響,並討論如何運用漸層創造視覺層次感。
-
04建築結構材料與實驗
認識結構組成,嘗試運用環保材料—再生紙板,延伸引導學生認識環保意識的重要性,討論可回收和再生材料的優點和應用—進行建築結構試作:摺疊結構、直橫結構、十字卡榫結構。
-
05多元建築元素轉化與思考
請學生思考如何將建築元素轉變為日常生活用品,使用再生紙板切割組裝,或用堆疊、十字結構成環保筆筒設計。
-
06多元建築元素轉化與思考
小組討論與製作成品。
-
07作品展示與分享
學生展示自己設計和製作的日常生活物品,分享設計心得和製作過程,並突顯不同族群文化建築元素和環保概念的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