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課程主軸希望能透過自然環境的發想,悉知對環境的關注態度,並從中延伸傳統工藝技法深入了解在地之特色,表現出自我家鄉的樣貌,以家鄉色彩的土壤成為手帕染色的主要色彩,帶出環境是成就我們自身色彩的源頭,以達對自我身分上的認識與認同。
課程目標
- 期望透過有限資源的框架,使同學發想「我們擁有甚麼」以及「我們能夠做些甚麼」,來訓練學生創意的覺察及應用能力,並透過傳統染布體驗工藝活動的珍貴與奧妙,也熟悉美的形式原理對於藝術創作的實用,從實作中深入了解家鄉環境特色,期望成為學生身上未來的優勢。
教師課後省思
- 工藝的呈現是需要時間堆疊,要如何在課程中維持學生對於課程的耐力與興趣,便是引導教師較大的課題。避免同學在同一時間做太多相同的動作,以致疲勞延伸失去耐心。
- 手帕染色後,偶爾搭配配課需求,讓學生將手帕帶回洗淨,再晾乾帶回,但偶爾收到學生放置太久而導致發霉的狀況,
課程規劃
-
01能自主發想藝術創作的媒材可能性
分組腦力激盪:
創作藝術的材料有哪些? 如果只能用[自然物],請問你能使用哪些物質呢? 若我們只有[土],我們可以怎麼使用呢?介紹以「土」為媒材的藝術家與花蓮原色課程介紹。 -
02了解紮縫染傳統工藝,並習得基礎技法
介紹紮縫染工藝技巧、工具介紹、紮縫染工藝基7大礎技法介紹。
-
03使用針線技巧完成紮縫染基礎技法
完成雙摺平針、木紋縫、山形縫、蜘蛛絞、軍隊縫。
-
04透過實作體驗傳統工藝的製作過程與原理, 理解泥土染原理
運用過期紅茶包,進行紮縫染染色。
利用線性構圖,結合紮縫染基礎技巧繪製30*30手帕設計圖。
以地瓜葉煮手帕去漿,並手帕含有葉酸,以利後續泥土染使用。 -
05使用針線技巧完成紮縫染
設計圖以粉土或水消筆描繪上手帕,開始縫製。
-
06邀請業師體驗土的立體塑造技巧
邀請業師授課不同土質的塑造方式,並以自身與家鄉對話表現抽象自我的形象。
-
07實作體驗家鄉土質的採集,以及創作材料與作品的語彙
課前請同學各帶少量住家附近的土壤,將其混和,以缽研磨細緻備用。
-
08透過實作體驗傳統工藝的製作過程與原理
手帕浸濕,擰至不滴水(避免毛細作用阻擋土壤染色)。
土壤加水混和成泥。
將手帕浸泡揉捏上色。
擠出泥水及表層多餘泥土。
洗淨泥水,擠乾。
手帕表層塗上少許糨糊固定。 -
09透過作品傳達自我的想法與理念
拆線,將手帕洗淨,並將其攤平,成品就完成了。
從課程回憶過程,並請同學撰寫學習單回饋。
李守慈
花蓮縣立國風國民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