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課程以「永續之旅」為核心,透過藝術創作來實現對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認識和實踐。學生們將以行動藝術作品表達對環境、人權與社會問題的關注,並設計校園內的展覽路徑,以激發全校師生的共鳴。每個小組不僅要構思作品內容,還需選擇校園內的最佳展示地點,確保每件作品都能在日常空間中被看見,成為一段隱藏於校園一隅的靈感瞬間。這種展示方式,讓觀者如同踏上充滿探索和思考的藝術之旅。
此外,學生們將進行跨班合作,共同討論作品間的關聯性,設計出一條循環展示的路徑。這種設計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協作能力,也培養了他們以整體視角來看待藝術和社會議題的能力。透過這次永續藝術課程,學生們不僅學習如何表達自我,還探索了如何透過藝術引發周遭環境的深層變革,為校園增添一股充滿希望與改變的力量。
美感預期成果
- 學生能深刻理解永續發展的概念和重要性。
- 學生能運用美感概念與藝術創作,表達對議題的關懷和反思,並將創作融入校園空間,提升學生對校園環境的參與感。
- 學生能提升團隊合作能力,並增進學生對藝術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 學生能運用 PBL 方式進行探究,提升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性思考、資訊素養和溝通表達能力,並促進跨領域學習。
教師課後省思
本學期「永續之旅:踏上藝術路徑,點亮SDGs」課程,是一次將專案式學習(PBL)與美感教育深度融合的嘗試。回顧整個歷程,既有豐碩的成果,也伴隨著深刻的觀察與值得反思的挑戰。
(一)專案式學習(PBL)深化學習與執行挑戰
優點與觀察:
採用PBL模式,確實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投入程度。當課程的核心從「學會某個技巧」轉變為「解決一個真實問題」時,學生的眼神是發亮的。他們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而是主動的探究者、創作者與倡議者。從「海哭的聲音」心智圖的情感轉變,到研究藝術家時的熱烈討論,再到為自己的作品理念辯護,我們看到學生真正將「永續發展」這個宏大概念內化為自身的關懷。小組合作模式也顯著提升了學生的溝通協調、資料整合與數位敘事(Canva簡報)能力,這些都是超越學科的關鍵素養。
(二)遇到的問題:
然而,PBL的高度開放性也帶來了執行上的挑戰。學習差異擴大:在研究與發想階段,部分自主學習能力較強的小組能快速找到深度資料並產出精彩的創意;而部分小組則可能停留在表面資訊,或在發散思考後難以收斂。另一方面,創作進度的掌控困難:每個小組選擇的媒材與作品複雜度各不相同,導致創作進度難以統一。
(三)教師角色的轉變:從指導者到賦能者的不易
在PBL課程中,教師的角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專案的引導者、顧問與資源提供者」。這個轉變充滿價值,但也伴隨著挑戰。最大的困難在於「適時放手」與「精準介入」之間的平衡。有時過度介入,會扼殺學生的創意與自主解決問題的機會但放手太多,又可能導致專案偏離主題或品質參差不齊。例如,在學生創作卡關時,是直接給予建議,還是只提問引導他們自己找出答案,這需要教師敏銳的現場觀察與判斷。
(四)跨出教室的真實挑戰:與學校活動的協調
本課程的最終目標是將學生的作品推向真實的校園場域,這使得課程必須與學校的整體行事曆進行協調。如本次課程因需配合校慶活動,而將最終的校園佈展延後執行。
(五)建立彈性方案: 因此在無法立即進行大規模的實體展覽,選擇先在線上Padlet平台進行第一波的成果發表與分享,讓親師生能即時參與,後續再配合學校活動進行實體展出,讓影響力得以延續。
總結而言,「永續之旅」是一趟充滿挑戰卻收穫滿滿的旅程。它證明了當美感教育與真實世界議題結合時,能激發出學生驚人的潛能。未來,我們將在現有基礎上,持續優化鷹架支持、強化進程管理,並深化與校園的連結,讓這門課不僅是點亮SDGs,更能點亮每一位學生成為「藝術行動者」的未來。
-
01認識 SDGs:介紹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介紹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並引導學生思考與自身生活相關的議題,以了解永續發展的概念和重要性。
---
1. 教師說明本學期的藝術課程將是一場「永續之旅」。以PBL Project-Based Learning的方式,引導學生探究,讓學生思考如何將 SDGs 與生活經驗連結:
2. 提出驅動性問題(Driving Question) : 「我們如何透過藝術作品在校園內外激發更多人關注永續發展問題?」邀請學生初步發表看法。揭示本堂課的兩個子問題「什麼是SDGs?」、「藝術如何創造社會改變?」。
3. 暖身:海哭的聲音
教師提問:「是否喜歡海邊?最喜歡海的什麼?去海邊的理由?」引導學生回憶自身與海洋接觸的經驗,討論對於海洋的感受與想像。小組以海為主題發想書寫心智圖。
4. 播放一段與環境議題相關的影片。學生觀賞藝術家克里斯‧喬登的《中途島計畫》,感受海洋生物的困境。提問引導學生思考。請學生再次思考海洋與自己的關係,用另一個顏色的白板筆書寫心智圖。教師請學生比較兩個階段的心智圖,說說看對這兩個階段對海聯想的差異,並請學生思考人類對海洋的傷害。
5. 請各小組將完成的心智圖拍照上傳。
6. 播放SDGs介紹影片,讓學生對17項目標有初步認識。教師快速講解SDGs的三大分類:經濟成長、社會進步、環境保護。引導學生思考這些目標的達成對你們的未來發展有何影響?你們可以做些什麼來支持這些目標的達成?
7. 透過Woodwall線上SDGs配對小測驗,加深學生記憶。 -
02探討適合表現SDGs的藝術形式和媒介
1. 藝術連結: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發布的影片「Create2030: Engaging Artists in Meeting the SDGs」引導學生了解藝術家與文化專業人士在實現聯合國「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影片開宗明義指出,「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是為人類、地球和繁榮制定的全球藍圖。然而,要實現這些宏大的目標(如消除貧窮、促進性別平等、應對氣候變遷等),光靠政策和科學數據是不夠的。Create2030計畫的目的,就是邀請藝術家成為實現這些目標的積極夥伴。透過對話讓學生了解藝術的獨特力量:轉化、啟發與溝通
2. 總結藝術家在推動SDGs中的關鍵角色,回應課程核心問題。
3. 案例深度剖析——藝術的社會實踐
(1) 案例分析一:米蘭世博。教師介紹米蘭世博揭示的五大危機,特別聚焦「剩食」、「糧食分配」與「生態多樣性」。透過問答的方式,展示各展區的主題,請各小組寫下相關的永續發展指標連結。例如:「零號館」的剩食裝置,連結 SDG 12。「韓國館」飢餓孩童的投影,探討飢荒與肥胖並存的失衡現象,連結 SDG 2 & 3。「英國館」的蜜蜂主題,探討生物多樣性與糧食生產的關聯,連結 SDG 13 & 15等等。教師記錄小組發表的狀況給予小組加分鼓勵。
(2) 案例分析二:德國漢堡《千人形》。播放街頭抗議的紀錄影片,讓學生感受現場氛圍。引導學生解讀其象徵意義:從全身沾滿灰泥、行動遲緩的「冷漠殭屍」,到脫去外殼、展現色彩的「覺醒公民」。教師總結此藝術行動如何呼應 SDG 16:和平、正義與健全的司法,強調公民參與的重要性。 -
03藝術家探究與分享 (Artist Research & Presentation)
學生能透過小組合作,深入研究一位關注永續議題的藝術家,分析其創作風格、核心訊息,並將其作品與至少一個SDG目標建立深刻連結
---
1. 任務說明與藝術家選擇。
2. 各小組需從簡報上的7位藝術家中,抽籤出一位進行深入研究。用Canva製作成一份頁的簡報。每組將有3-5分鐘的時間向全班報告。
3. 介紹資源: 提醒學生,Padlet上有初步的資料可以參考,但「強烈鼓勵」他們自行透過關鍵字搜尋,找到更多、更新、更有趣的資料。
4. 引導研究方向:教師提醒學生,研究時可以依循學習單上的問題來思考,並在簡報中呈現:
● Who? (藝術家是誰?): 姓名、國籍、背景。
● What? (創作了什麼?): 代表作品名稱、使用的媒材(裝置、攝影、雕塑、繪畫…)、藝術風格(例如:超現實、寫實、抽象…)。
● Why? (為何而做?): 藝術家想傳達的核心訊息或關注的議題是什麼?作品背後有什麼故事?
● How? (如何連結SDGs?): 這位藝術家的作品主要回應了哪一個或哪幾個SDG目標?為什麼?(例如:Olafur Eliasson的《Ice Watch》直接回應SDG 13 氣候行動)。
● Your View (你的觀點): 你們小組對這位藝術家或其作品有什麼樣的看法或感受? -
04Canva簡報製作
學生能運用Canva等簡報工具,整理研究資料,並製作出結構清晰、視覺美觀的報告簡報
---
1. 教師提供一個簡單的Canva範本,學生亦可自由發揮。
2. 提醒簡報要點:圖文並茂、文字精簡、重點清晰。避免直接複製貼上大量文字。
3. 教師巡視與指導: 在此階段,教師扮演引導者與諮詢者的角色,主動關心各組進度,並提供以下協助:
4. 研究卡關時: 提供不同的搜尋關鍵字(例如:藝術家英文名 + interview / project / SDG)。
5. 內容深化時: 提出追問,如「你覺得他用『融化的冰』跟用『照片』來呈現,對觀眾的感受有什麼不同?」、「為什麼這位藝術家選擇用鮮豔的色彩來表達嚴肅的議題?」 -
05小組報告與同儕回饋
1. 學生能自信、流暢地向全班同學介紹其研究成果,有效傳達藝術家的創作理念。
2. 學生在聆聽他組報告時,能積極紀錄與思考,拓展對「藝術 X SDGs」的多元認知。
---
1. 報告流程: 各組依序上台,利用3-5分鐘展示Canva簡報,分享研究成果。
2. 聽眾任務: 台下學生需專心聆聽,並在學習單的「The Artist We Studied?」表格中,記錄下每一組報告的重點(藝術家、作品、連結的SDG、自己的觀察或心得)。
3. Q&A時間: 每組報告後,開放1-2分鐘讓同學提問,促進互動與思辨。
4. 透過這個活動,學生不僅學會了藝術知識,更實踐了研究、合作、表達與數位應用的綜合能力,為後續的小組創作奠定基礎。 -
06創作的實踐與發聲 — 將理念化為行動 (Creation & Advocacy)
1. 學生能評估不同藝術媒材在傳達特定訊息時的優缺點。
2. 引導學生針對所選的SDG目標進行深度探討,定義核心問題,並構思解決方案或行動呼籲。
---
專案式學習(PBL)中的「解決方案生成」與「創作規劃」階段。核心目標: 引導學生小組,從一個選定的SDG目標,發展出一套完整、可執行的藝術創作計畫。
1. 腦力激盪: 透過上一單元的藝術家作品探究,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可以表現 SDGs 的藝術形式和媒介,例如:繪畫、雕塑、裝置藝術、行為藝術、影像、文字、回收材料、自然素材、數位工具等。
2. 案例分享: 分享學長姐所拍攝之拒絕剩食行為藝術、性別議題發聲牆、逐格動畫等相關的校園藝術作品案例。
3. 回顧與選擇:
● 教師先快速帶領學生回顧SDGs的17項目標(可展示SDGs圖表)。
● 指令: 「現在,請各小組討論一下,哪一個SDG目標最讓你們有感覺?哪個議題是你最想透過藝術來為它發聲的?」
● 鼓勵學生從自身的生活經驗、興趣或之前看過的案例(如:中途島、米蘭世博)中尋找靈感。
● 確立與填寫:各小組在達成共識後,在學習單上填寫 Part 1 的內容。
● 教師巡視各組,確保每組都已做出選擇,並對所選目標有基本的理解。
4. 定義核心問題 (Defining the Problem):
● 小組討論: 學生針對這個問題進行小組討論。
任務: 請將你們討論出的核心問題,條列式地寫在 "What are the main problems with this SDG?" 的欄位中。
● 構思行動呼籲 (Brainstorming for Action):
教師引導提問: 「既然我們看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那麼,身為學生、身為地球公民,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改善這個情況? 我們希望看到作品的觀眾,能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 小組討論: 鼓勵學生從個人、學校、社區等不同層面去思考可行的方案。
● 任務: 將你們想到的解決方案或行動呼籲,條列式地寫在 "What can we do to help?" 的欄位中。這個部分將成為你們藝術作品想傳達的正面訊息或呼籲。 -
07創意發散—個人的腦力激盪 (Ideate - Individual Brainstorming)、創意收斂—團隊的共識建立 (Converge - Group Consensus)
1. 引導學生將前一階段的文字思考,轉化為具體的視覺草圖與執行計畫。
2. 透過分享、討論與融合,從眾多點子中淬煉出一個最強而有力的團隊創作方案。
3. 引導學生小組完成這份學習單,從而確立一個清晰、有深度且可執行的藝術創作專案。
---
1. 創意發散--個人的腦力激盪 (Ideate - Individual Brainstorming)
便利貼發想法:教師發給每位學生三張便利貼。指令: 「請在每一張便利貼上,畫一個能表達我們剛才定義的問題的藝術作品草圖。記住,這只是草稿,不用畫得很精美,重點是傳達你的點子。教師可建議呈現的方式:
● 用『對比』? (例如:一半是茂盛森林,一半是被砍光的樹根)
● 用『象徵』? (例如:用一個慢慢碎裂的地球儀代表生態崩壞)
● 用『故事』? (例如:一個動物尋找回家的路,卻只看到工廠)
● 用『立體』還是『平面』?」
2. 創意收斂—團隊的共識建立 (Converge - Group Consensus)
(1) 點子分享會
指令: 「請小組成員輪流分享你便利貼上的三個點子,每人用一分鐘說明你的想法。」
要求: 在他人分享時,其他人專心聆聽,思考每個點子的優點。
(2) 融合與決策
教師引導討論:
● 「在所有人的點子中,有沒有重複出現的關鍵元素?」
● 「哪個點子讓你覺得最有視覺衝擊力?為什麼?」
● 「我們能不能結合多個點子?
● 「最後,考量到我們的時間和材料,哪個方案是我們最能完美執行的?」
(3) 任務: 小組需在討論後,達成共識,選出或融合出一個最終的創作方案。
3. 繪製最終草圖:任務: 請小組共同在學習單 Part 3 的 "Sketching/Drafting Ideas" 大框中,詳細地畫出你們最終定案的創作草圖。盡可能標示出各個部分的細節。
4. 確定執行細節,教師引導填寫:
● "Our Art Form" (藝術形式):「你們決定用什麼方式呈現?是平面的海報、立體的雕塑或模型,還是一段影片?」
● "Artwork Location" (展出地點):「你們覺得這個作品放在校園的哪個角落,最能吸引人、最能發揮它的影響力?是人來人往的穿堂,還是安靜的圖書館?」
● "Size & Materials" (尺寸與材料):「請列出你們作品的預計尺寸,以及所有需要的材料。越詳細越好,這樣我們才知道下一步要準備什麼。」
● "Artwork Location":教師提問:「想像一下,這個作品完成了。你覺得把它放在校園的哪個地方,最能達到你們想要的影響力?是人來人往的穿堂、安靜的圖書館,還是戶外的操場?」學生需寫下地點。
● 補充細節: 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空白處,補充更多細節,如預計尺寸、所需材料等,讓計畫更完整。
5. 創作前的最後統整: 各組討論如何將所選議題與行動藝術作品結合,並確認作品的呈現方式:
● 作品內容:作品要傳達什麼訊息?
● 作品媒介:使用什麼媒介來呈現?
● 作品形式:作品的表現形式是什麼?
● 作品空間:作品要展示在校園的什麼地方?
6. 教師提供一些評估標準,例如:
● 作品的創意和原創性。
● 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 作品的製作技巧和美感表現。
● 作品的社會影響力和實用性。 -
08專案式學習(PBL)中的「創作實踐」與「進度管理」
引導學生小組,依據他們已完成的學習單,有效地分工合作,並將創作藍圖轉化為真實的藝術作品。
---
1. 任務拆解與分工 (Task Breakdown & Role Assignment):
2. 教師引導小組討論: 「要完成這個作品,總共有哪些步驟?我們可以把它們列出來。」
● 步驟一:材料準備,進度規劃。
● 步驟二:基底、背景製作。
● 步驟三:場景製作、內容細節。
● 步驟四:組合與細節修飾。
● 步驟五:創作理念書寫,上傳繳交影像檔,安裝作品。
3. 確立分工:小組分工?組長負責協調進度。
4. 動手實踐與協作。 -
09引導SDGs藝術創作的思考流程設計
讓學生從構思轉化為作品,並在製作過程中持續思考與調整。
---
1. 媒材探索: 教師引導學生嘗試不同的媒材和技法,尋找最適合表現作品的媒介。
2. 製作過程: 學生根據媒材選擇,開始製作行動藝術作品。鼓勵學生在製作過程中不斷嘗試和修正。
3. 教師巡迴各組,提供意見和建議,並協助學生解決創作過程中的困難。
4. 團隊合作與分工鼓勵學生在小組中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作品。
5. 作品紀錄: 鼓勵學生記錄作品製作過程,例如:拍攝照片、製作影片等。
6. 校園空間探勘: 各組再次到校園中確認展示作品的空間,確認場地與比例關係的佈置規劃。 -
10引導學生形式與美感的相關調整
1. 小組進行作品創作。
2. 教師進行差異化的教學,提供一些藝術創作技巧的指導,例如:如何運用色彩、光影、形狀等視覺元素。
3. 鼓勵學生尋找創意解決方案,例如:如何克服材料限制、如何創造互動性等。
4. 提供學生一些藝術創作的資源,例如:回收材料、工具、設備等。
5. 學生紀錄創作過程並上傳至google classroom,透過學習單紀錄改變過程。 -
11作品精修與詮釋建立 (Refinement & Interpretation)
幫助學生從創作者視角過渡到觀眾視角,完善作品細節,並將創作理念文字化,為公開發表做準備。
---
1. 引導性提問: 教師引導小組成員圍繞作品進行討論:
● 「從觀眾的角度看,這個作品第一眼傳達的訊息是什麼?跟我們預想的一樣嗎?」
● 「還有哪些細節可以讓主題更突出、更有衝擊力?」
● 「目前的構圖是否清晰?有沒有什麼元素可能會讓觀眾分心或誤解?」
● 任務: 學生根據討論結果,對作品進行最後的細節調整與修飾。 -
12成果發表與同儕學習
透過結構化的「藝廊漫步」活動,讓學生練習口語表達、觀點交流,並從同儕的作品中獲得啟發。
---
1. 執行「藝廊漫步 (Gallery Walk)」:
● 規則說明: 教師清晰地說明活動規則:
● 角色分配: 每組推派一位同學擔任首輪的「策展人」,負責解說;其餘組員則成為「觀眾」,準備參觀。
● 時間控制: 每一輪參觀時間為5-7分鐘,教師會計時提醒。
● 輪動方式: 時間到,觀眾需移動到下一個展位,而策展人的角色也由組內新成員輪替,確保人人都有機會表達與聆聽。
● 教師的角色: 活動開始後,教師在場中巡視,觀察學生的互動,並適時參與討論,但不主導。
2. 促進深度回饋:
● 教師鼓勵: 「各位觀眾,當你們在聆聽解說時,請思考一下,除了說『很棒』之外,還能給予什麼更具體的回饋?可以是你最喜歡的某個細節,也可以是一個好奇的問題。」
● 引導提問範例: 「我很喜歡你們用黏土表現融化的感覺,非常有視覺衝擊力!」、「你們為什麼選擇讓北極熊躺著而不是站著?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嗎?」這樣的互動能讓學習的層次更豐富。 -
13走向真實世界 — 公開展覽與社會連結 (Public Exhibition & Community Engagement)
學生分享創作過程和心得,展現學習成果。
---
1. 規劃校園特展:(配合校慶時間於下學期展出)
教師的角色: 教師將扮演「總策展人」的角色,帶領學生進行規劃。他會負責與學校行政單位(如學務處、總務處或圖書館)協調,爭取一個理想的公共展覽空間,如川堂、圖書館大廳或藝文走廊。
2. 學生的角色: 學生將組成策展小組,參與展覽的實際規劃,包括動線設計、作品陳列方式、海報文宣製作等。
3.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從議題探討到行動藝術創作的整個過程,分享遇到的挑戰和克服的方法,以及在創作過程中學到了哪些知識和技能。教師可以提供一些引導性的問題,例如:
● 這個議題對你們的生活有哪些影響?
● 你們在創作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如何解決?
● 你們如何將 SDGs 的理念融入到作品中?
● 你們在設計作品時,如何將藝術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展現作品特色: 引導學生說明作品的設計理念、創作技巧和表現手法,展現作品的獨特性和創意。
4. 線上平台分享: 讓學生分享作品和創作過程padletm於線上平台,讓更多人親師生可以參與。
5. 教師進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