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課程先以廢棄玻璃瓶等環保議題為題材進行SSI環保議題探討,再以原住民族文化藝術、素材知能認知為基礎,讓學生進行分組問題討論;其次,針對美感主題讓學生以玻璃瓶、原住民族藝術素材進行色彩、質感、構成、結構、構造等構面設計藝術作品進行探究;再結合PBL問題解決方案及製作方法等探究,完成原住民族藝術作品之設計製作。
課程目標
-
透過環保再生與原住民族媒材應用之概念,能具備賦予各類資源新生之藝文創作能力。
-
期待學生將學習內容加以擴大,非僅限於原住民族特色素材一項,能與生活中各類物品結合運用創造生活之美。
-
透過單一材質,發展多面向、多功能之美感創意表現。
教師課後省思
- 對學生而言,結合各類材質為基礎的主題,在課程設計上存在較多之不確定性,過程失敗率亦高,相對影響教學進度,並造成學生挫折感,因此尋找更適切之切割機具或技法,也是教學過程教師之成長。
- 課程前,對於各類手工電動工具之操作,有較多實務操作上的擔憂,除了機具不熟練外,有些電動工具之危險性亦略高。但是,實作過程中發現,透過教師不斷的說明與叮嚀多數同學多能勇於去嘗試,也漸形熟練。
- 結合PBL加上STEAM之原住民族藝術課程設計,將PBL加上STEAM概念,學生對兩者之認知與理解仍略顯不足,並未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未來,還有待改進之處,但這卻也是激勵教師教學進步的挑戰吧!
課程規劃
-
01對原住民文化與藝術面向有所認知與理解
透過原住民族文化藝術相關圖書、影片介紹原住民族議題,透過小組討論、分享各自族群、部落藝術美感特色。
-
02積極參與原鄉原藝踏查與並對活動內容有所認知。
安排一日之原住民族部落踏查
-
03由踏查所見,針對原住民風俗、信仰、藝術、神話與傳說等主題進行問題發想
進行PBL分組,小組成員由踏查中所見,進行背景探究。
-
04學生能針對探究問題擬定PBL計劃
學生針對問題尋找資源,進行原住民族藝術專題內容探究
-
05學生能分享PBL計劃及給予回饋
各組學生針對原住民族藝術PBL專題計畫進行報告。
-
06學生能依回饋進行PBL計劃修正
學生依分析所得進行PBL計畫修正,教師依據各組修正內容進行回饋與建議。
-
07學生能了解各類工具之操作及技法,運用美感概念進行粗胚實作。
教師以簡報介紹生活中的不同材質結合作品之特性,引發學生對不同媒材結合之觸覺。學生進行原住民族藝術作品粗胚創作。
-
08學生能依PBL計劃進行粗胚作品實作(一)
學生依據所選取之媒材(麻繩、木頭、金屬等),進行造型設計及表面質感處理、加工。
-
09學生能依PBL計劃進行粗胚作品實作(二)
創作過程中,不斷反思出現的問題和提出解決策略,以改善作品。
-
10學生能依PBL計劃進行粗胚作品實作(三)
教師介紹各類媒材表面著色方式及技法,學生進行媒材表面塗刷或裝飾實作。
-
11學生能依PBL計劃進行粗胚作品實作(四)
教師針對各組學生創作過程及作品提出反饋。
-
12學生能分享PBL計劃完成之雛型作品及給予回饋
進行組間互評、小組自評。教師針對各組學生作品內容進行反饋及學習、實作評量。
-
13學生能依PBL計劃進行作品修正
學生運用多媒體進行作品成果分享,各組學生針對它組報告之作品成果進行反饋,教師針對各組學生作品內容進行反饋及學習、實作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