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一人一故事 龍潭の家意識』生活為題的課程提案,探討菲律賓藝術家《潮汐時間表:瑪莉娜.克魯斯(Marina Cruz)》以家族最親密的連結,口述歷史及手寫紀錄,梳理成一段未曾參與的家族記憶。在社會變遷下的文化脈絡,引導學生理解藝術家如何實踐社會關懷、接納多元文化,透過藝術知能參與社會藝術行動,喚醒學生召喚每個人的內在意識,並藉此等議題增加人文素養的凝視與投射。
課程中介紹藝術家由藝術創作、抒發個人對家族的感悟,從自身的相互理解、秉持觀察、創造會使人快樂的理念,想像設計給予生活中的幫助。課程帶領學生進行設計思考,回溯飄洋過海的家族先賢精神,打版並且使用特殊墨與彩,手繪棉布;進一步跨科教學,結合色線與染布的物件共創,符合結構、比例、秩序的縫製及上色的技巧,依循美的形式原理,完成自己的軟雕塑物件設計。
美感預期成果
a. 生命教育核心目標:自我理解、環境的觀察、攝影紀錄。
b. 影像構圖的形式:漸層、對比、韻律。
c. 軟雕塑的美感觀察著重:比例、平衡、對稱。
d. 手縫物件結構的美感來自平衡與穩定,並感受結構的美感構成的形式:對比、平衡、對稱、反覆、韻律。學生能認識何謂結構與結構的類型,並說出何謂結構。
e. 學生思考探索的歷程,透過分享、觀摩討論,讓學生建構屬於自己的美意識。
f. 設立評分基準美感評量方式:採實作評量、動態評量、真實評量、檔案評量等方式進行,以呈現學生多元的學習表現。
教師課後省思
在本次課程中,學生初期對家族記憶缺乏情感連結,導致創作動機較弱。透過引導學生欣賞攝影師如瑪莉娜・克魯斯(Marina Cruz)以衣物、照片與手寫筆記紀錄家族記憶的作品,學生逐漸理解影像如何承載情感與歷史。透過觀看與討論,學生學會從攝影作品中感受影像背後的敘事與情感,進而勇於探索自己的家庭故事。
我們結合攝影紀錄與藝術創作,鼓勵學生拍攝與家族相關的人事物,並轉化為軟雕塑作品。過程中也觀察到學生開始主動與家人對話、挖掘記憶。
未來規劃將更深入結合攝影創作與美感教育,引導學生從「觀看」走向「看見」,培養其對人文與家庭價值的敏感度與創造力,並深化課程的人文關懷與藝術表達。
-
01導讀藝術_存在的意義就是沒有被遺忘
探討藝術家皆川明「讓物品變成人的記憶,幻化在生活當中;讓製作方跟使用方都能夠感受到幸福的循環,是我最想達到的境界。」及瑪莉娜.克魯斯(Marina Cruz)帶有逼視感的家族歷史衣物微型細節特寫之大型油畫創作,與拼貼、攝影、文字、刺繡等媒材,以及巨幅織布創作等。側寫著過往母系家庭樹的歷史與記憶,並將時間軸向後延伸至今,投射未來。講述血緣並非家庭唯一指涉的面向,也讓過去家庭樹的脈絡,從記憶點開始再長出新枝枒。
-
02「記憶採集1」一人一故事
一人一故事有一個重要的基本價值,那就是”我們都有一個有價值的故事”,即使我們只是平凡的學生,訴說的故事蘊含著對生命的感受、和人類共有的情緒,故事從腦中浮出,彼此對話,尋找自我生命的答案。
-
03「記憶採集2」攝影描寫 (攝影教學)
梳理回憶,介紹攝影書及攝影師─淺田政志,史上最會拍家庭照的攝影師,他曾說:如果這輩子只能拍一張照片,我想拍我的家人。學生學習拍攝家族影像故事:關於慶典、住屋、鄰居周遭、肖像…影像成為時光膠囊。交織由學生自己視角出發所做的延伸演繹。
-
04軟雕塑介紹與色彩應用 (有記憶的色票)
設計構圖與色彩應用,手繪透過親自攝影、後製、或編輯排序的手法重構故事語境,一人創作一件立體作品,總長100公分。梳理曾經的記憶與朦朧的回憶。
-
05認識縫紉的結構
認識縫紉的結構:平面打版,立體美的比例、結構。跨科教學與家政科協同指導平針縫、回針縫、藏針縫等。
-
06縫紉與展示分享
藉由家族故事與美的結構縫紉且勾勒出家族故事的脈絡。回溯向藝術家的學習:Marina Cruz描繪家族長輩為孩子特別手工縫製的舊童裝時,刻意放大的衣服比例,形成如特寫般逼視的效果,使觀者可從異常清楚的織品細節中,察覺巧心挑選的花色、精心剪裁的樣式、袖口與鈕扣的配色、細細的針腳與壓線,當然更不會錯過滿佈的收納摺痕、縫補又破損的補丁、斑駁脫落的縫線、壓艙發霉的斑點、洗不掉的汙漬與褪色的痕跡;這些衣服,充滿時間性的描寫,彷如織品的年輪,隨著四季流轉而增生,擴延出與生命經驗有關的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