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課程旨在引導學生以環保與永續發展的觀念,將校內廢棄的木製課桌椅拆解、分類並再利用為設計材料,進行創意設計與實作。學生將學習美感六個構面中的「結構」與「構造」,透過實際操作體驗不同材質的特性,並將這些特性應用於設計創作中。課程設計強調跨學科的應用,例如運用廢棄課桌椅結合美感-結構(力量的傳遞),作出一個動物造型的支架,結合海廢玻璃瓶與燈飾搭配;或設計將課桌椅組合(構造),提供鹿角蕨上板支撐與街道家具等的設計規劃等,讓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思考作品的環境美化的美感與實用價值性。
此外,學生將透過團隊合作的方式進行材料的拆解、設計與製作,培養他們的溝通與問題解決能力。課程不僅強調創新思維的培養,還鼓勵學生將所學應用於公共空間的設計與美化,提升作品的實際功能與社會價值。透過這樣的學習歷程,學生不僅能深刻理解SDGs永續發展環保與資源再利用的重要性,還能增強對美感構面的實際操作理解,進而發展出面向未來的創意設計能力。
美感預期成果
- 對於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各項指標有所了解。並透過改造廢棄課桌椅理解SDG12 責任消費及生產的細項目標,是期望透過預防、減量、回收和再利用,大幅減少廢棄物產生、落實環境友善,促進廢棄物循環再利用。
- 結構與構造在自然界與日常生活當中無所不在,希望學生在學習本課程之後,瞭解結構與構造是什麼?能對這兩者構面有感,引起思考,進而做出適當的認知判斷,做出適當的街道家具等,並達成美感訴求。期待學生能將這樣的美感經驗跟他人分享,運用在生活中,讓美感的種籽發散。
- 分組合作學習,除促進人際關係的建立外,也可學習到彼此不同的優點,讓學習者可以達到加乘的學習效果。
- 實做體驗廢棄課桌椅再利用,能引發學生多面向思考,瞭解工具材料的特性跟結構力學與構造結合,做出合宜的街道家具等,方便生活運用,引發其實驗和做中學的多元思考和創意表現。
教師課後省思
- 學生學習歷程觀察:
(1)學生在操作實作(如拆解課桌椅、木工切割)時,普遍展現高度興趣與投入。
(2)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學生能主動分工與溝通,但也有組別出現角色分配不明、不均的情況。
(3)學生對於「結構與構造」的概念,透過遊戲化挑戰(紙牌塔、IQ球燈組裝、孤島任務、虹橋)理解度明顯提升。
(4)遇到失敗(如結構倒塌、固定不穩)時,學生能透過討論嘗試修正,展現基礎的問題解決能力。 - 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1)安全顧慮:部分學生對工具(尤其電動工具)操作不熟練,教師需全程監督,導致教學進度緊縮。
(2)時間不足:因課程週數有限,加上端午假期與期末考影響,部分作品未能完成理想設計。
(3)學生能力差異大:部分學生對繪圖設計與木工操作熟悉度較低,影響整體小組進度。 - 教師對策與調整:
(1)在工具操作上,採「手工具為主,電動工具為輔」,並要求學生配戴護具、分批操作,以降低風險。
(2)將複雜的任務拆解成 小挑戰(如結構疊高、簡易榫接),逐步培養信心與技能。
(3)鼓勵組內「一帶一」學習,由較熟練的學生帶領其他成員,提升小組合作效能。
(4)在評量上,除了成果作品,也重視學生的 過程紀錄(草圖、學習單、討論紀錄),避免只以成品定成敗。 - 未來改進方向:
(1)安全規劃:課程前可先設計「工具安全操作工作坊」,讓學生在正式實作前,先練習基本刀具與機具操作。
(2)課程延伸:未來可增加課程週數,或結合社團、寒暑假營隊,讓學生有更充分的時間完成作品。
(3)跨領域結合:結合數學(比例計算)、科技(簡易電路燈具)、環境教育(SDGs)等課程,加深學習連結。
(4)多元評量:增加口頭簡報、同儕互評,培養學生表達能力與批判性思考。
(5)作品應用:鼓勵學生將完成的作品實際擺放於校園或社區,增強學習成就感與公共責任感。
-
01永續發展SDGs及目標12介紹、美感電子書介紹六大構面
1.介紹聯合國永續發展SDGs17項指標與改造廢棄課桌椅之關聯。了解SDG12 責任消費及生產包含哪些細項目標,如 12.5指出2030年前,透過預防、減量、回收和再利用,大幅減少廢棄物產生、落實環境友善,促進廢棄物循環再利用。
2.藉由美感電子書介紹美感六大構面。 -
02結構與構造初體驗
1.認識自然界或人造物結構之美、進而瞭解結構的原理力學、平衡、對稱和秩序等美感要素。
2.以簡報、影片向學生說明結構支撐力學。
3.進行任務1:紙牌層疊練習。每位學生進行紙牌疊高練習,接著(2-3人一組)可用摺紙牌或榫插方式疊高,再用小沙包做承重測試其結構的穩定性。
4.觀察並拆解文具如原子筆(筆頭、筆桿如何結合?-旋轉)、桌椅如何接合?-榫接)。
5.分享與討論。 -
03結構型不行?
1.誰的支撐力最大:討論3-4根竹筷子,如何運用結構力學,變成可支撐 300ml 飲料的結構體,思考「造形」和「結構」的關係。
2.如何才能固定做出可承重 「300ml 飲料」且至少離桌面 10公分具美感造型的立體結構體,符合功能性和實用性。
3.虹橋:特點是不用橋柱,不需要釘子,而是以較短的木材組成,縱橫相互交叉成卡榫,利用巧妙的結構設計將上方的負重承載都平均的向下、向外分擔,使得虹橋的負重結構十分穩定。 -
04拆解廢棄課桌椅,並進行木材分類與設計。 組合木材成平面載體,支撐鹿角蕨上板。
1.利用手鋸、軍刀鋸等將廢棄課桌椅拆解並分類點、線與面材料。
2.鹿角蕨上板:將木板切割、整理、榫接、固定組合。找尋鹿角蕨芽點朝上、孢子葉葉片對稱,使用介質與魚線,將鹿角蕨上板固定。 -
05構造行不行?
1.構造練習1:木條透過榫接方式,學生可設計動物造型,承載玻璃瓶,製作燈飾。
2.構造練習2:將課桌椅木條結合虹橋結構,試著做出公園椅,來承重人體重量。
3.構造練習3;將課桌椅木條與桌面利用榫接結合固定,改造成具美感的板凳。 -
06藝起耍廢,我最靚!
1.小組分別上台介紹自己課桌椅改造的主題名稱、創作理念、分享問題解決過程,同學與教師提問。
2.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課桌椅大改造選美活動,說明評選的重點和方法。
3.完成紀錄表,教師講評,填寫回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