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我的城市美學:改造地下道的微縮模型

核心概念
  • 展現關懷社區的行動力與實踐力。。
  • 了解「比例」的概念。
美感知能
  • 練習利用尺規精準設計與切割出幾何圖形。
  • 以摺紙與展開圖的技術製作地下道模型。
  • 運用幾何概念,排列與創造出「對稱古典美學」與「平衡現代美學」。
  • 利用DFC行動方案(感受、想像、實踐、分享)分析地下道的現況與未來規劃。
  • 比例的運用,了解尺寸規格的大小,以及空間氛圍的營造。

課程概述

結合SDGs11.永續城鄉的概念,課程將生活美感從校園延伸至社區,學生運用色彩、比例與構成等綜合構面,提出「楊梅區公所地下道改造計畫書」,並製作立體模型。學生以設計師角色規劃社區共同設施,了解其功能並重新定義,提高社區使用率,從中展現關懷社區的行動力與實踐力。

任務表現一:
學生藉由自主學習,利用數位網路搜尋國內外公共設施改造案例,分析前後改造的樣貌,並分享美感元素。

任務表現二:
學習「對稱的古典美學」、「平衡的現代美學」、「格線」的概念,根據原理設計平面幾何圖樣。

任務表現三:
了解「比例」的概念,通過色彩探討空間氛圍,使用iPad練習配色比例,並運用到模擬空間中。

任務表現四:
利用假日場勘楊梅區公所地下道,二人一組以DFC行動方案討論設計方案。

任務表現五:
提案地下道改造計畫書。

任務表現六:
製作地下道小模型,實現改造方案的模擬立體圖。

美感預期成果

八年級的公民課教授社會公民的權利與義務。由於楊梅區公所新建,周邊環境也進行了規劃設計,但縱貫路旁的地下道卻變成隨意塗鴉的通道,燈光昏暗且未常維護。

課程目標是提升學生的公民意識,透過地下道改造計畫讓學生參與社會行動,並透過自主學習與計畫提案,觀察並分析環境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繪製設計圖並製作微縮模型。

教師課後省思

在這次結合美感與社區改造的課程中,雖然運用DFC與ORID提供了學生清晰的思考架構,但是學生在實踐中仍然面臨幾個挑戰,首先是起點能力差異顯著,部分學生對於空間概念、幾何圖形的轉換以及模型製作經驗不足,以二人一組還是有可能會遇到兩個都是較不熟悉幾何概念的學生,導致整體進度受到一點點的影響,因此未來有類似的課程,會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供課外的客製化課程。

其次,是模型材料的取得不易,也擔心學生對於材質的質感有錯誤的認知,這一項成了這堂課的限制條件,由老師事先選擇適合的材料,讓學生能發揮創意自由取用,最後是時間壓力的現實考驗,沒想到學生花最多時間的是地下道樓梯的組合,將來如果有機會在執行這個課程,會將模型製作的環節與步驟再更精細劃分,並改以圖像式的方式來講解,期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最大的收穫,並真正提升其公民行動參與和美感素養的實踐。

課程規劃
  • 01
    延伸公民美學概念、理解公共建設的美感與功能性

    1. 說明個人美學、公民美學和生態美學的相互關係。
    2. 介紹聯合國SDGs的核心精神以及17項要在2030年達到的目標。
    3. 讓同學列下能協助達成的SDGs細項。
    4. 互相討論社區內公共建設的設計與功能。

  • 02
    分析國內外公共設施改造成功的案例

    1. 請學生自行選定研究對象,從網路尋找國內外成功改造地下道或公共設施的成功案例。
    2. 利用ORID從客觀事實、感受反應、詮釋意義、作出決定等四個層次去分析成功案例。
    3. 設計學習單依下列面向讓學生能聚焦討論對象物:
    *看到了什麼?發生了什麼事?
    *感受如何?喜歡的地方是?不喜歡的地方是?
    *為何會有這樣的感受?會想到生活中的哪些經驗?
    *產生什麼想法?如果是你,想要提出什麼方案或行動?

  • 03
    講解與分析自己研究的對象改造成功之原因

    利用4F反思法(Facts事實、Feeling感受、Finding發現、Future未來)製作簡報,分析研究的公共設施改造成功的原因。

  • 04
    認識構成構面

    1. 利用大量圖卡設計小活動,讓學生更深入了解「無所不在」的構成構面。
    2. 用邏輯的方式去分析構成:對稱的構成、不對稱但是平衡的構成、具有主從關係的構成、以格線分割的構成、由許多零件組合而成的構成,讓學生理解構成的多樣性。
    3. 運用卡典西德切割出幾何圖案練習組構出構成面貌。

  • 05
    了解比例構面掌握空間氛圍

    1. 認識比例原理,以建築量體與室內空間的尺度,說明空間氛圍的營造。
    2. 說明比例不只跟尺度相關,在色彩和質感上的運用也都需要注重比例。
    3. 介紹台灣著名微縮模型大師─鄭鴻展,讓學生進入藝術家的微縮模型世界。

  • 06
    以楊梅區公所地下道為例運用DFC討論改造方案(一)

    1. 闡述地下道的功能與維護的重要性。
    2. 學生以二人一組利用假日進行場勘,收集地下道的環境資訊進行分析。
    3. 運用DFC行動方案,就楊梅區公所旁的地下道展開公民行動之倡議。

  • 07
    以楊梅區公所地下道為例討論改造方案(二)

    1. 2人一組進行環境各項事物之分析。
    2. 列出需要改造的要點與物件。
    3. 設計並賦予地下道新的功能性,並提出維護的方法。

  • 08
    分享地下道改造計畫提案書

    分組報告地下道改造之提案書。

  • 09
    製作地下道改造模型(一)

    1. 繪製改造圖。
    2. 製作地下道微縮模型外觀。
    3. 運用AB膠加固模型。

  • 10
    製作地下道改造模型(二)

    1. 進行微型地下道內部裝修。
    2. 互相給別的組別2個讚美與1個好奇。
    3. 依據同學給的意見進行修正與微調。

  • 11
    微型地下道發表

    1. 分享作品改造歷程。
    2. 自評與互評。

張素菁
桃園市立楊明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 桃園市立楊明國中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