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喚起某種情境和回憶_可塑的樣貌

核心概念
  • 呈現與保護環境感知、社會關懷與自我對話的情感經驗。
美感知能
  • 發現與欣賞自然與人文之美。
  • 了解並攝影紀錄,何謂攝影的景深明度變化與比例美感。
  • 透過攝影,理解構成的意義,發現構成的美感規則。
  • iPad 工具雕塑免費建模軟體,輔助雕塑課程及攝影教學。
  • 認識明度的變化,媒材反映的特性。
  • 操作油土與雕塑刀、修胚刀、認識雕塑與模造技法。
  • 結構與基礎堆疊力學的關係。
  • 歸納課堂觀察,以均衡、秩序,使主題明確,完成版面構成。
  • 影像構圖的形式:漸層、對比、韻律;雕塑的美感觀察著重:比例、平 衡、對稱。

課程概述

從台灣美術史藝術家黃土水的創作理念汲取美的啟發,分析其形式、質感和意象,提出:人們該如何保有獨特的主體性?本課程預期透過台灣藝術家生命的探索,介紹人類世時代下,雕塑的形象語言,應用 iPad App:Sculptura 雕塑建模應用程式,在虛擬空間中進行雕塑創作,運算形狀和細節,輔助人臉辨識攝影、明度及判讀景深影響淺浮雕雕塑的可能性。此外,運用油土雕塑作為一種學習之環保材料,嘗試美感體驗中的質感表現力。求學的階段身處龍潭,對於環境及生命的尊重與關懷,從自我出發「美感X生命教育X海洋」的探索並捏塑立體影像的形式:藉此灰階色相、明度、漸層、對比、比例;淺雕塑的美感觀察著重:質感、比例、油土結構、平衡、對稱,期待學生能呈現與保護環境感知、社會關懷與自我對話的情感經驗。

美感預期成果

a.生命教育核心目標:自我理解、環境的觀察、攝影紀錄。
b.影像構圖的形式:漸層、對比、韻律。
c.雕塑的美感觀察著重:比例、平衡、對稱。
d.體驗雕塑立體建構,學習複製與翻模之技法,感受油土材質的觸覺,冷、暖、硬、滑、粗糙等特性,掌握立體造型的表現力。參與者將對油土雕塑的美感有更深入的理解,並能夠將此應用於自己的創作中。
e.學生思考探索的歷程,透過分享、觀摩討論,讓學生建構屬於自己的美意識。提升參與者對海洋保護、生命尊重和性別平等的認識,培養其相應的價值觀。
f.設立評分基準美感評量方式:採實作評量、動態評量、真實評量、檔案評量等方式進行,以呈現學生多元的學習表現。

美感目標   高分組       低分組
探索與表現  知道、察覺     未知、意願低落
實踐與應用  操作執行仔細    待加強
質感創造   多樣表現材質特性  單一質感探索
比例觀察   比例的心理反應   未符合比例狀態
(大小遠近形狀)

教師課後省思

課程的教學觀察中,深刻感受到學生在探索台灣藝術家黃土水創作理念的過程中,對於形式、質感和意象的理解逐漸深入。學習如何分析黃土水作品中的雕塑語言,透過反思在創作中保有獨特的主體性。課程的設計從藝術家的生命歷程出發,讓學生關注雕塑本身,還能關注藝術創作背後的深層意義。此外,學生透過 iPad 的 Sculptura 應用程式,進行虛擬雕塑創作,在數位空間中精確運算形狀、細節以及人臉辨識等技術,觀察明度、景深等因素對淺浮雕雕塑的影響。虛擬創作過程,加深了學生對現代雕塑語言的理解,拓展創作的技術視野。

課程規劃
  • 01
    美學影像1_影像構圖的語言魅力及形式

    從雕塑視角討論構圖的基礎原則:介紹攝影構圖的基本原則,包括對稱、比例、視角等。
    探討構圖在攝影作品中的重要性和影響。攝影的比例美感:解釋攝影中的比例美感,包括黃金比例、比例對稱等概念。分析不同攝影作品中比例美感的運用和效果。

  • 02
    美學影像2_「學校、家屋窗口就是最好的台灣風景」攝影實作

    IPod載具輔助實作:美學影像2_關於透過攝影實作,發現構成的美感規則,透過影像敘述我是誰?我與身體?我的理性與感性?我與環境?學生適切地以人為基礎,思考人的內在與外在特質表現,進行價值思辨。

  • 03
    美學影像3_運用IPod載具分析影像明度與比例構圖

    學生應用iPad App:Sculptura雕塑建模應用程式,在虛擬空間中進行雕塑創作,運算形狀和細節,輔助人臉辨識攝影、明度及判讀景深影響淺浮雕雕塑的可能性。調整明度差及裁切修圖,盡情探索影像語言的魅力,增進基礎觀察能力與多樣表現能力。

  • 04
    淺浮雕relief實作1_構圖設計與堆土

    淺浮雕relief實作1_構圖設計,尋找自我認同的過程,學生透過捏塑質感,刻畫自我。構圖、堆土、建構基本型、發現由點線面的進行堆疊,產生堆出厚度與架構的質感體驗。透過前幾堂課的攝影實作,從台灣前輩藝術家黃土水「水牛群像」的作品中,藝術史中探詢自我認同的過程。

  • 05
    形象淺浮雕塑實作2_油土建構與基本造型

    結構與質感肌理,交叉使用雕塑刀、修胚刀,輔佐補充藝術解剖學概念,修整雕塑的肌理質感及細節表現。

  • 06
    淺浮雕的質感肌理表現

    美感技術_2mm高度的結構與質感肌理,感受油土材質的觸覺,冷、暖、硬、滑、粗糙等特性,掌握立體造型的表現力。交叉使用各式雕塑刀、修胚刀,處理質感表達,輔佐補充藝術解剖學概念,修整雕塑的肌理質感及細節表現。

  • 07
    製作模具及灌注

    應用iPad軟體紀錄灌模影像:填充模具並製作複製品的材料,實驗液體石膏或其他適合的材料。

  • 08
    作品分享與展示

    作品展示與分享_自我理解、觀察、攝影紀錄。雕塑的美感觀察:比例觀察、人像浮雕的結構位置、運用油土的質感表現。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