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健康教育

課程資訊
  • 學校:雲林縣斗六市鎮西國民小學
  • 教師:張雅惠
  • 課堂:健康教育

課程簡介

在本次《美感智能閱讀計畫》中,我以《安妮新聞》第10期中「情緒探索地圖」為核心素材,設計一堂引導學生進行情緒覺察與表達的健康教育課程。課程中透過「基本情緒圖鑑」與「情緒探索地圖」,引導學生認識六種基本情緒(快樂、悲傷、恐懼、憤怒、驚訝、厭惡),並透過圖像與肢體活動,讓學生將內在感受具象化,學習如何用語言表達當下情緒與感受。活動中讓學生運用報紙中附設的看圖說情緒,標記出自己最常出現的情緒,並與同儕分享「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彼此傾聽與回應,促進同理心的建立。課程最後安排「給自己的情緒圖畫」活動,讓學生對自己的內在對話有所覺察並練習自我安撫。透過本課程,學生能夠從認識情緒、表達情緒到調節情緒,培養良好的心理素養,為日後的人際關係與自我管理奠定正向基礎。

課程目標

  1. 認識六種基本情緒(快樂、悲傷、恐懼、憤怒、驚訝、厭惡)及其常見表現。
  2. 學習透過語言與文字表達自己的情緒與感受。
  3. 建立情緒與身體反應之間的連結,提升身體覺察力。
  4. 培養面對各類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時的自我調節與因應策略。
  5. 增進學生在人際互動中的傾聽、同理與尊重能力。
  6. 練習以正向、非攻擊性的方式面對自己與他人的情緒。

教師課後省思

在本次以《安妮新聞》第10期為核心的「情緒探索地圖」的健康教育課程中,學生對於情緒圖像化的方式產生高度興趣,尤其是透過情緒衝突表演與「情緒畫畫」等設計,能讓學生從抽象的感受轉化為具體語言表達,達到促進情緒覺察的教學目標。

然而,課程實施過程中也觀察到幾個挑戰。首先,一些學生對於分享個人情緒經驗仍感到羞怯或害怕被嘲笑,會以玩笑或轉移話題方式回避。為因應此狀況,在後段加入分組的情緒表演小劇場,讓學生先在小圈圈中建立安全感,再鼓勵部分學生在全班分享,成效比較好。

其次,有部分學生在「情緒與身體感受對應」的活動中理解較慢,顯示對於內在感受與身體訊號的連結還不敏銳。未來可考慮加入圖像化引導卡或角色扮演活動,幫助學生建立具體連結。

整體來說,這堂課成功引導學生進行情緒辨識與表達,但也提醒我在未來課程中應更重視「情緒感受」的建立與表達的引導層次。後續若能搭配「班級溝通文化建構」、「如何聆聽別人」等課程,將更能深化學生的同理心與人際互動品質,達到更長遠的情緒教育目標。

 

張雅惠
雲林縣斗六市鎮西國民小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