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藝術家、詩人與哲學家為起點,帶入思考「我是誰?」,進而探索自我認識與存在的意義,最後以自畫像的形式,描繪自己在生活中的背景與當下心境,學會自我認識與接納。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標籤 關鍵字 #安妮新聞
探訪國立美術館,引導學生感受藝術,結合美術館之旅的心得感受,完成學習單,最後帶入由原民編織的實作課程,增進學生的藝術感受力。
以《安妮新聞》第9期為主要教材,透過閱讀、書寫活動、寫學習單等,進而讓學生思考對於貓狗的偏好與認識,進而進入報紙文本,學習如何閱讀報導、分析其觀點。
制服文化引起動機,讓學生思考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延伸到衣著並結合明星及蘇格蘭傳統服飾跳脫固有既定印象
引導學生認識穿著與個人形象的關係,搭配風格分類介紹與小測驗,使用Canva 及魔法媒體工具,創作屬於自己的風格穿搭作品。
將《安妮新聞》第7期作為其中的教學媒材,搭配學習單、Canva與多媒體進行課程,從「垃圾減量、資源回收」開始,識將各種常見的回收物分類,搭配〈食衣住行:環保入門指南〉挖空製作成學習單,加深學生對環境永續的關懷與責任感。
以安妮新聞【微生物大百科】引起動機結合上課單元【培養皿裡的微觀宇宙】,與學生分享微生物作品,透過描好色的圓片沾水後放在抹布上,觀察其色彩的毛細現象,最後將圓片沾膠水按順時鐘順序黏上紙杯邊緣,完成衛生紙花。
以校本課程-「閱讀飛夢力」結合學科本位藝術課程為中心,融合性別平等及社會情緒學習等議題,結合〈勇士歌〉的演唱學習與情緒圖卡遊戲、情緒與色彩的連結,練習自我覺察同時探索他人情緒。
帶入性別刻板印象、性別平等等議題,反思日常生活之中,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想法與決定,課程分為四個階段,閱讀、討論、發表、創作,最後透過繪製書籤的活動跳脫性別刻板印象。
以「認識自我、表達自我、接納自我」為主軸,透過多元活動引導學生探索個人特質與內在價值,實地走訪國漫館,感受臺灣漫畫文化,拓展藝術與文化視野,結合「我是大安囡仔」單元中,透過自畫像創作與同儕互動,學習描繪獨特的自己,運用周哈里窗理論與CANVA數位創作,將AI與音樂創作平台SUNO創作自己的主題曲,最後發表成果展覽展示。
從貓奴藝術家為引導讓學生,了解動保知識與愛護動物,完成學習單並進行口頭發表,並使用平板閱讀安妮新聞官網,進一步閱讀更多安妮新聞提到的議題,發現生活中隱藏的性別刻板印象、家庭分工與職業、分辨性騷擾與性侵害等。
藉由第19期安妮新聞探討「女性之美」,探討跨越各世代,不同文化的美,來思考女性發展的議題,做一個學習歷程成果。
從讀報「看見」圖文共構到「感受」再結合「表達」,閱讀後進行情感分享、想像延伸、角色扮演,從中去訓練學生思辨假新聞的能力。
透過安妮新聞報紙理解能源消耗的現況,讓孩子們學習用自己的方式帶來改變力量。
從封面插畫切入搭配學思達講義,進行發想理想的節慶活動,並繪製活動海報。
從「夢想」導入,以名人故事了解到實踐夢想的過程,並透過周哈里窗認識自己。
以台南下營區的「五寶產業」為主題,結合美感教育進行明信片設計。
將環保議題融入課程,培養藝術表達力與環保意識,並引導其為永續發展貢獻力量。
將安妮新聞第15期「夢想」為核心,小組成員間討論與分享,初步描繪個人未來的夢想藍圖,以夢想公寓與學生個人經驗連結,發展多元思考,報紙導讀引導排版設計、圖片運用等,提升視覺美感的敏銳度。
以「情緒探索地圖」帶入到健康教育課程中,引導學生認識六種基本情緒,並透過圖像與肢體活動,讓學生將內在感受具象化,與同學們分享彼此傾聽與回應,促進同理心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