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第四期的封面讓學生產生好奇,引導學生思考安妮報紙的圖畫有什麼意義,激發學生的高層次思考能力,並從中認識抽象圖畫。
熱門閱讀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標籤 關鍵字 #安妮新聞
運用橡皮擦雕刻,引導學生動手創作專屬印章,學習圖案設計、刀具使用及細節刻劃,培養專注力與耐心,也從過程中練習面對失敗的機會,並帶入勇敢嘗試的議題。
將瑜加結合安妮新聞的「HEALTH」AT EVERY SIZE,運用人體去模仿動物的形狀或是行為,與自然的連結,更可以活動到較少觸及的肌群,增進同儕之間有互動學習的機會,
透過觀察報紙內容,找出指定的圖像,並認識不同時期或不同國家象徵「美」的代表物。
透過觀察報紙內容,找出指定的圖像,並認識不同時期或不同國家象徵「美」的代表物。
藉由安妮新聞第四期的Music版,結合學生喜愛的韓國流行音樂,並結合大學18+1學群分組討論,用團體合作的方式將各自分配的學群參考安妮新聞的文字及排版,完成一篇主題報導。從中讓學生更理解大學的學群與搜尋資料、文字版面設計的能力。
閱讀安妮文本的形式,經由把閱讀報紙的步驟進行拆解,從找課程文章,快速瀏覽全文道將有興趣或疑問的部分作記號,深刻瞭解文本內容並整理成筆記,運用閱讀的過程讓孩子去反思文章和融入其中的知識到日常生活裡。
透過閱讀與討論的過程,引起學生對於虛擬網路與真實世界的區別產生想法,並藉由如何保持與網路世界的距離、留意陌生訊息、不被按讚數而情緒跌宕等議題,讓學生學會最自在的網路媒體使用方式。
延伸安妮新聞《六種野外可食的植物》為切入點,帶領學生認識校園裡的野草與平板使用app(Seek),結合營養午餐的藥膳湯更認識到藥草,並分組完成校園野草的報告,最後以「我要活下去—魔法試煉」闖關遊戲為此課程進行總結性評量,使學生感受到掌握知識與技能就如同擁有魔法,進而建立自信與成就感。
運用安妮新聞編排之色塊、心理遊戲、故事內容,讓學生詢問自己,遇到兩難時該如何相處?如何在兩個好朋友間取的平衡?
運用安妮新聞的文章引導學生討論美的案例九宮格,以及美麗與胖瘦相關的台語詞彙,依高、中年級選取難易度合適的台語字詞。
讓學生運用各類情緒表以及情緒文章來了解各類情緒的表情差異和學習面對、抒發與調適情緒的步驟
在課程中透過文字找到個人經驗共鳴,以生繪出自己的生活角色組合將不同角色對應為象徵性的色塊圖像,進一步從中辨識「最常被看到的我」與「最少被看見的我」
相互分享看見不同哲學家的觀點,書寫整理觀點後,再思考自己與哪一個觀點最接近,及背後原因是什麼,進而思考對於好朋友的定義及自己與他人互動間在意的事情
以「傳統神話中汲取靈感,以感官為工具,發現自己內在的潛能與力量,為新年度注入無限可能。」
運用安妮新聞讓學生閱讀後在學習單上紀錄下三句有感的字句並檢視自己是否要變更原先的未來志願,最後配合學生輔導生涯檔案封面的版面安排,完成一幅完整的關於自己未來夢想藍圖的封面設計創作。
讓學生研讀課文以及報紙後說出人權包含項目以及找到性別刻板印象的例子,從日常結合報紙,當個生活觀察家。
請孩子們閱讀繪本,與繪本對話,回看自己交友的歷程,將象徵每個人的樹,再次排列組合,表達與人相處的期許
透過報紙介紹及補充影片,引起學生對環境污染有具體概念,了解環境保護相關議題是與生活相密切。
透過冬季特刊內威尼斯嘉年華會的文章,了解義大利面具節的起源、不同面具的樣式與功能、製作面具的流程、及其節慶活動的信仰或是價值觀等,最後透過藝術家的指導設計面具並製作面具
藉由閱讀安妮新聞的夢想公寓,連結生活情境,反思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是什麼。
老師讓學生閱讀夏日清單,聽一聽、畫一畫,繪出自己夏日最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