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尋找在地質感

核心概念
  • 基礎美感原理
  • 探索自然環境與美的連結
  • 體現生活美學
美感知能
  • 物體拓印技巧
  • 手工紙製作技術

課程概述

1. 將美感原理延伸至生活環境,讓學生從課堂上出走至校園裡並發掘各種質地相異的物件,藉由感官領會相異物件所帶給人的感受;透過「探索質感─體驗箱」之活動,加深學生對於「質地」的印象。
2. 漫走校園並細心觀察,以紙筆拓印方式採集校園裡的各種質感,比較各種紋理拓印前後的差異,讓學生重新建構認知,學習以開放心態面對生活。
3. 結合校內鄉野踏查課程,親身走訪在地農田,以「鳳梨」為探究對象,從美感角度進行鳳梨表面及葉脈紋路之觀察,瞭解鳳梨生長脈絡及相關農產應用,並思考永續利用等環保議題。
4. 將鳳梨廢棄物(如果皮、果渣、果葉等)作為創作原料,加入回收紙進行「果香手工紙」製作,瞭解傳統手工紙業,體驗造紙樂趣,提升農產後續價值,打造獨一無二的味道紙張;以「果香手工紙」明信片為創作方向,抱持謝意並回饋農民。
5. 將鳳梨果皮拓印在帆布提袋上,製作「行走的在地質感」─ 偽鳳梨手提袋,讓學生領會「簡單不也是一種美」,美的事物隱藏在生活之中,需要細膩觀察及好奇探索,常保童稚冒險的心。
6. 成果展示及交流,以垂掛方式展示「果香手工紙」明信片,搭配文字闡述心情;以走秀方式拍照記錄「行走的在地質感」,勇於表現並肯定自己。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習得基礎美感認知,並能從生活中發掘之。
  2. 學生親訪鄉野農地,感受自然生態運作,學會以同理心跟環境共同成長。
  3. 學生能思考資源利用的可能性,將美感思維與在地文化連結。
  4. 學生能勇於表現自己並透過作品闡述心情

教師課後省思

  1. 課程規劃:
    因班級活動較多,授課及操作時間不足,以致課程實施較為匆促,無法習得詳細課程。另原計以全班21人操作此課程,但因個人實作進度不一,考量各項操作內容難以完整實施,於是調整為10人以內進行課程。
  2. 製作手抄紙部分:
    ○ 以在地農作廢棄物加入製紙。最初嘗試以水煮方式取出蓮霧葉及荔枝葉的纖維,纖維取出不易,且無法保留完整葉脈,後續嘗試以完整葉片加入紙漿中攪打,亦或撕碎葉片加入紙漿,產出具有粗糙顆粒感的紙張;鳳梨葉子的纖維則透過刮取方式取出,能分析出肉質部分及纖維,前者直接加入紙漿攪打能產出帶有淺綠色澤的紙張,後者直接鋪在紙面亦或剪成細絲加入紙漿,製成鳳梨纖維紙。
    ○ 紙漿內因加入不同農作物葉片,呈現不同色彩及紋理,紙質效果具有獨特性。
  3. 未來教學規劃:
    學生參與意願相當高,樂於嘗試不同原料加入製紙,表現出實驗精神,變化出不同可能性,亦在操作課程中製成厚度不一的紙張。未來或許規劃以紙張厚薄度進行作品創作及應用。
課程規劃
  • 01
    美感原理概述

    簡述美感原理

  • 02
    美感原理─質感

    質感概述,比較相異物件的質感性質及帶給人的感受,搭配體驗箱加深感官印象。

  • 03
    校園質感採集

    走訪校園觀察,以觸、嗅覺感受環境質地;以鉛筆拓印採集不同質感並透過文字記錄 。

  • 04
    鄉野踏查(一)

    親身走訪在地鳳梨田, 認識農產成長脈絡及其文化。

  • 05
    鄉野踏查(二)

    以美感視角重新認識農產,觀察並探索自然界中的美。

  • 06
    鄉野踏查(三)

    收集鳳梨廢棄物,引導思考永續利用之環保議題。

  • 07
    傳統手工紙業概述

    簡述手工紙業發展歷史,建立造紙基礎認知。

  • 08
    手工紙製作(一)

    處理鳳梨廢棄物,並以之為創作原料,結合回收紙類,製作成「果香手工紙」。

  • 09
    手工紙製作(二)

    將「果香手工紙」設計成明信片,回饋給當地農民,與社區連結,開創更多農產價值。

  • 10
    提袋拓印(一)

    處理鳳梨果皮,思考其應用可能性;觀察紋理並激發想像力,將實物與美感構面連結。

  • 11
    提袋拓印(二)

    將果皮拓印在提袋上,製成「行走的在地質感」─ 偽鳳梨手提袋。

  • 12
    成果展示及交流

    以垂掛方式展示「果香手工紙」明信片;以走秀方式拍照記錄「行走的在地質感」。

邱郁祺
屏東縣立高泰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屏東縣立高泰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