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編織稻香接好運

核心概念
  • 認識綠色設計與循環經濟
  • 欣賞自然纖維編織構成的造型與秩序之美
  • 認識傳統工藝產業與文化創新
美感知能
  • 觀察稻草的質感與型態差異
  • 學習自然纖維編織綑綁的技法

課程概述

校園中有一片耕作的農田是敝校最大特色之一,藉由認識學校農經科實習農田,觀察稻米的生長與周圍環境生態,認識稻米生產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關係。理解有機友善農業的生態保育, 棲地守護功能,思考消費者支持在地農產品,共同守護環境的意義與價值。認識不同國家文化運用農產品纖維創作民藝用品的樣貌,理解農產品剩料達成循環經濟與綠色設計的內涵與案例。透過整理稻米採收後的剩餘稻草,觀察稻桿稻穗的樣貌差異並分類,了解型態質感影響其功能性,學習前人運用自然纖維的編織綑紮工藝手法,欣賞日常所用的掃把,並理解其清潔除穢,消災納福的文化意涵。透過實作體驗纏繞捆綁的秩序之美,創作一件具有故事與在地意義的稻草桌掃小物。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能認同友善農業與支持在地價值。透過親手觸摸稻草、雙手捆紮桌掃,完成平易近人的桌掃日用品,體驗傳統工藝之美與帶回個人的祈福小物。能關注環境議題與地方生活故事,埋下綠色永續.創新設計的美感理念種子。

教師課後省思

此課程進行前先辦理了2場教師研習,邀請講師教授稻草桌掃的製作方式,講師秉持傳統工藝的職人精神,講解示範桌掃編織的技術,傳統民藝特有的手法影響到成品的型態,也關係到牢固性與耐用度。在此次美感設計課程中,桌掃教學我也儘量呈現傳統綑紮手法的細節,學生實作心得多數感到考驗耐心與專注度,特別是前期抽穗的步驟,需要花費較多時間,也有學生感受到手作的療癒感,完成桌掃後有滿滿成就感,更可以體會到慢工出細活的真義。未來此課程規畫需要延長實作時間,桌掃繞繩的比例與色彩計畫也可再多一點介紹,提升美感思考力。
認識學校稻田的生態觀察若能拉長觀察周數,相信學生更能感受到季節遞嬗,自然景致與作物成長的變化。課程使用的稻草取自學校農田,用完的剩料會收集起來,再拿回給農經科做後續的循環利用,著實實踐循環經濟。利用此次學校辦理農科技藝競賽的機會,結合造園科布置桌掃成果展,展現師生的桌掃成果,進行了融合在地校園農業特色與文化工藝的交流。
因稻草表面帶有許多肉眼難見的細小毛刺,當皮膚接觸到這些毛刺時,會引起搔癢感。或是稻草中的塵螨或其他微生物碎片會引起皮膚過敏反應,運用稻草時可穿著長袖衣物和手 套,避免直接接觸皮膚。易過敏的同學可戴上口罩,防止灰塵吸入呼吸道。

課程規劃
  • 01
    認識校園的稻米生產與產銷

    走訪校園農田區,觀察與拍攝校園稻田生長環境:採收前或採收後農田周圍的景象,有哪些生物活動?認識學校稻米的生產與產品模式。

  • 02
    循環經濟與綠色設計

    認識作為消費者支持在地產品的影響,生產者產品的生產模式。欣賞世界不同國家運用農作物剩料的編織工藝,認識前人如何將自然素材轉為造型創作的傳統智慧,如:大甲藺草編織,日本前島美江的竹皮編織物(群馬縣),蒐集現今循環經濟與綠色設計的案例,思考傳統與創新的關係。

  • 03
    稻草型態分類

    觀察稻草型態與質感差異,予以整理分類稻草:葉鞘、節間、稻穗、依據質感思考功能運用的差異。

  • 04
    自然纖維造形技法

    認識稻草與禾本纖維的運用技法,辨別:搓繩、捆紮、絞捻的差異。嘗試運用北歐麥桿幾何造型構成手法,製作稻稈幾何放射性對稱吊飾。

  • 05
    掃帚民藝設計

    認識台灣早期地方取材植物的特性,因各地發展成不一樣的傳統掃帚呈現或使用方法。欣賞異國傳統掃帚的材質樣式,型態的工藝之美,如:日本名家手工藝—桑添勇雄商店的棕櫚掃把(和歌山縣),理解掃帚的文化意涵與異同。教師展示不同技法的掃帚成品,介紹編織線材與工具,學生構思現今桌掃的功能,與欲傳達的個人意涵,繪製稻草桌掃造型與色彩構成。

  • 06
    桌掃綑紮設計與實作

    教師示範捆紮步驟與技巧,學生依據設計圖,運用稻草材料與線材搭配,動手綑紮實作出自己設計的桌掃。

  • 07
    桌掃編織裝飾與實用性測試

    桌掃握把處裝飾與強化,教師示範稻草與線繩編織裝飾的技法變化,學生設計與應用在桌掃造型上,最後調整細節與修飾。小組進行桌掃清潔力與實用度測試競賽。

  • 08
    作品布置欣賞與回饋

    桌掃作品布置與展示,個人分享與介紹,小組欣賞與師生回饋 。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