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舊衣服再生藝術創作-畫與布的結合

核心概念
  • 讓學生瞭解世界環境日的歷史、目的及重要性,引導學生思考日常生活中資源浪費的問題。
  • 透過舊衣物回收再創作,讓學生了解資源再利用的價值。
  • 學生透過觸碰不同布料的質感進行材質的分類。
  • 教導學生布料拼貼於畫布上,並利用壓克力顏料繪製成一幅拼貼畫。
美感知能
  • 在創作過程中強調布的質感與繪畫融合的創作,讓作品不僅具視覺美感,還表達了支持環保、綠色永續等具體立場。
  • 質感的運用:粗糙與柔軟等質感的象徵意涵。
  • 拼畫的構成:構圖與質感設計在表達主題中的角色。
  • 畫面與布料質感的結合運用,須具備一定的想像及美感。
  • 舊衣的象徵意義:使用回收的舊衣來創作,傳達了環保與永續的概念,讓材料本身成為一種故事的媒介。
  • 環保議題的融合:藉由藝術創作來反映環保意識的抬頭,讓學生不僅了解創作的意義,並鼓勵學生思考當前的消費型態與環保永續的議題。

課程概述

此課程設計以世界環境日的核心價值環保、永續出發,並結合SDGs12責任消費及生產,讓舊衣結合藝術創作達到舊衣新生、環保永續的概念,促進綠色經濟,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式。

  1. 議題課程:講解世界環境日的歷史及象徵意涵,解釋為什麼使用「舊衣」作為主題,並結合SDGs12責任消費及生產,透過「消費」的行為,讓學生檢視自己的消費型態及習慣,過度、不必要的消費會導致資源的浪費,選擇在製作過程中耗費過多能源的商品,則是臺灣邁向綠色經濟、永續消費的阻礙,所以,讓學生討論如何負責任的消費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2. 質感分析:使用回收的舊衣(如絲質布料、棉布、牛仔布、麻布等)進行質感的分析,藉由衣物材質的不同進行分類做為課程一部分,落實對環保議題、永續發展的實現。

     

  3. 色彩與舊衣創作:先探索各種布料質感中的運用,再思考布料質感間與畫面的想像(例如輕飄飄的絲質布讓我想起栩栩的微風、麻布偏粗硬可以想像成堅硬的石頭),此時我們可以把絲質布料剪成一絲一絲的形狀當作畫中栩栩的微風、把麻布剪成一顆一顆圓形的石頭,並構圖上色完成質感與繪畫融合的風景畫作,繪畫內容可以結合環保議題,鼓勵學生思考如何通過具象的布料,及抽象的觸感想像繪製出具有象徵意義的作品,來表達環保「衣」起來的創作理念。

美感預期成果

藉由舊衣物回收再利用的藝術創作方法,讓學生了解到環保議題的重要性,並享受其中創作的樂趣,以及能思考如何運用色彩及質感,表現出「環保」、「永續」等抽象概念,不僅讓畫面呈現美感之餘更賦予環保意識。

教師課後省思

教學觀察:

1. 課程導入自然生動
       • 用PPT重點整理與影片作為開場,成功吸引學生注意力,也為課程主題鋪墊情境。

2. 學生主動回應,顯示他們對主題已有直觀感受,帶動後續學習動機。
       •從舊衣服的質感和顏色的觀察,再到自我創作,整體安排由淺入深,有助於學生逐步理解。
       • 學生能從視覺經驗延伸到自我內在的情緒投射,深化學習內涵。

3. 學生創作意願高,成果豐富
       • 實作環節中,學生多能專注投入,產出作品具多樣性與創意。
     

教學反思:

 1. 時間安排略顯緊湊
       • 課程後半段進入作品分享時,部分學生僅簡單敘述,未能深入說明創作脈絡。
       • 建議下次預留更充分的分享與互評時間,以提升課堂完整度與表達訓練。

 2.   抽象概念仍需生活化
       • 對部分學生而言,質感與色彩的對應仍較模糊。
       • 未來可補充更多具體例子,幫助學生從日常感知建立連結。

 3.   同儕互動可更強化
       • 本堂課主要以教師講解與個人創作為主,學生間的交流互動偏少。
       • 建議後續加入「互評」、「共創」、「小組欣賞回饋」等活動,促進學生觀察力與表達能力。

  4.   工具的使用
        • 需增加使用剪刀的規矩,不然會有使用上的危險。
        • 未來可以購買籃子,把使用工具分組放入籃子中。

課程規劃
  • 01
    課程介紹與環境日意涵、快時尚帶來的衝擊

    1. 介紹世界環境日的歷史、目的與重要性,並引導學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資源浪費問題。教師展示過去藝術家如何將回收材料融入創作,讓學生初步了解環境保護與藝術的關聯性。討論舊衣物作為創作媒材的特點,並且如何透過回收再利用表達環保理念。強調其與SDGs12責任消費及生產的關聯性。
    2.分組討論回收資源利用的重要性,可以提問討論:
    (1)去商店消費時,應購買多一些的商品以便不時之需或是剛好就好?
    (2)去商店消費時,應購買一次性商品或是可重複使用之商品?
    (3) 有哪些環保的行為,是在生活中較容易落實的?
    3.討論快時尚帶來的衝擊
    討論:
    (1) 生活中那些店家是屬於快時尚?
    (2) 快時尚衍生出的環境影響有哪些?
    (3) 檢討與反思
    4.藉由討論以上的消費議題,衍生出舊衣回收議題的重要性,並藉由舊衣來當作創作的媒材。

  • 02
    色彩與質感探索

    學生分組,選擇不同材質、色調的舊衣物(如深色、淺色、褪色等),並比較其質感和顏色變化。學生將布料剪裁成不同形狀,隨意排列並組合,探索不同色彩、質感之間的對比與和諧。討論如何運用色彩與質感在作品中傳遞「希望」、「活力」或「冷靜」等情感,為接下來的創作構思奠定基礎。
    1. 主題構思:
    o 學生先繪製草圖,描繪出地球的輪廓、海洋與陸地的位置,並思考如何以色彩和質感來呈現不同自然元素,如大地、海洋、植被和污染等。
    o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哪些材料能代表不同元素,例如使用柔軟的綠色布料表現森林、粗糙的深灰色布料象徵工業污染區域等。
    2. 材質選擇與收集:
    o 學生將舊衣服按質地和顏色分成幾類:
    ● 柔軟材質(如棉質或毛料):適合用於描繪植被或水流,營造出自然柔和的感覺。
    ● 粗糙材質(如牛仔布或帆布):可用來表現大地、山脈,或粗曠的岩石質地。
    ● 破損或磨損的布料:適合用於工業區或城市區域的表現,強調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影響。

  • 03
    舊衣拼貼創作

    介紹拼貼技法與設計原則,例如構圖、主題表達等。學生構思創作主題,並設計草稿。指導學生運用收集的舊衣布料,將不同質感和色彩的布料進行拼貼,並添加個人風格,構成具環保意識的藝術作品。此階段重點是引導學生運用色彩與質感,表現「環保」、「永續」等抽象概念。
    1. 地球拼貼製作:
    o 海洋區域:選用淺藍、深藍的柔軟布料,用不規則的形狀拼貼,模擬海洋的波紋和水流動感。可選擇有色彩漸變的布料,讓水域看起來更有層次。
    o 陸地區域:使用深綠、棕色的粗糙布料象徵山脈、平原和森林等地形。可以將不同質感的綠色布料剪裁成碎片,拼貼出森林、草原的區域,並用大地色的布料代表裸露土壤,突出對比。
    o 工業和污染區域:使用破損、灰色或黑色的布料,突出質地對比,呈現環境受到人類活動影響的痕跡。學生可以將布料撕裂或摺皺,模擬污染和廢棄物堆積的質感。
    2. 細節增強:
    o 在完成地球的基礎拼貼後,學生可以利用剪裁的布料細節來增強畫面。比如用小塊布料或縫線描繪出河流流域、風的流動感,或是用白色布料細節勾勒極地冰層。
    o 引導學生使用簡單的線條或符號,表達出「保護自然」或「關注污染」的概念,例如可以在大地區域以小布塊拼貼出心形或手掌的形狀,象徵人類的愛護與守護。

  • 04
    作品分享與展示

    創作完成後,進行小組展示與討論,讓學生分享創作時選擇材料的理由以及作品想傳遞的訊息。每位學生可藉此體會如何用色彩和質感表達環境保護的理念,加深對環境議題的思考。
    這樣的創作不僅讓學生掌握到色彩和質感的藝術表達技巧,更能透過具象的拼貼形式來展現出對地球和環境的關懷,並將藝術轉化為具體的社會倡議。

彭琬婷
臺北市立忠孝國民中學 教師

其他美感課程